“我们的自助餐,” 李海山对着麦克风大声说,搪瓷缸里的茶水溅在讲台上,“实现了三个突破:饭量突破、菜量突破、节约意识突破!” 台下响起热烈掌声,老张趁机把展台边缘的 “素肉” 塞进嘴里,突然皱起眉头 —— 赵师傅把洗衣粉当淀粉勾芡了。
然而,现实中的食堂改革却是另一番景象。外贸局的自助餐台上摆着鲍鱼罐头,罐头盖上的英文标签被撕去,换成 “国产红烧鱼” 的红纸;环卫局的餐盆里只有窝头和盐水煮白菜,工人们捧着缸子苦笑:“这自助餐,就是把馊窝头变成冷窝头。” 最讽刺的是教育局,他们的 “教育创新餐” 里,每个馒头都刻着 “abcd”,咬开却是空心的,像极了机关里的空头文件。
马建军跟着陈永年去基层调研,路过某区机关食堂时,看见泔水桶旁围着一群老太太。她们用漏勺打捞着剩菜,白发上沾着咖喱粉,手里的铝盆比机关干部的还大一号。“姑娘们抢菜,我们抢泔水,” 一位大妈举起半块红烧肉,肉皮上还粘着张油印通知,“这肉啊,比我家过年吃得还好。”
深夜的机关大院,李海山的办公室灯火通明。他对着省里发来的《白皮书》草稿发愁,第三页 “群众满意度 99%” 的数字被红笔圈住,旁边批注:“需补充基层数据”。陈永年推门进来,手里挥着刚收到的锦旗:“李局,郊区小学送的!” 锦旗上 “自助餐哺幼苗” 的金字绣得歪歪扭扭,角落露出半截饭票,分明是从学生手里收的。
“明天去省里汇报,” 李海山咬着钢笔帽,墨水染黑了嘴唇,“就说我们的改革遇到点小困难,但群众热情高涨!” 他没注意到,钢笔帽上印着 “跃进钢笔厂” 的字样,该厂去年就因生产劣质钢笔倒闭了。
机关食堂的泔水桶又满了,赵师傅用棍子搅和着剩菜,捞出半块没吃完的 “改革金字塔” 素肉。马建军站在旁边,看着月光下的铝盆反光,突然想起省厅档案里的老照片:1958 年的大食堂里,干部们同样举着铝盆,脸上挂着与李海山如出一辙的笑容。他摸了摸口袋里的旧文件,纸角的 “浮夸县” 字样被咖喱粉染成黄色,像极了机关大院永远擦不干净的油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