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思考后回答:“人员交流和培训有助于提升双方的作战能力,我们同意这个提议。但交流过程必须是双向平等的,且不能带有任何政治目的,纯粹以提升抗战能力为出发点。”
随着双方不断地讨论和权衡利益,在一些关键问题上逐渐达成了一些妥协。但在一些细节上,仍存在分歧,需要进一步协商。
接下来,双方围绕协同作战的具体流程、物资补给的详细标准以及人员交流的具体安排等细节问题,展开了艰难的协商。
在协同作战流程方面,炎龙独立军希望在接受战略指挥时,能有一定的提前知情权,以便提前做好准备。陈绍宽起初对此表示反对,认为这可能影响作战机密的保密性。但经过反复讨论,双方最终同意,在不影响作战机密的前提下,国民党方面应提前向炎龙独立军通报大致的作战计划和任务安排,炎龙独立军则需严格保密。
关于物资补给标准,双方经过激烈争论,确定了以作战任务、部队规模和实际消耗为主要依据的分配原则。为确保公平公正,还设立了专门的监督小组,由双方各派人员组成,负责监督物资的分配和使用情况。
在人员交流安排上,对于国民党教官到炎龙独立军的选派标准,炎龙独立军要求必须是具备丰富实战经验的军官,而非单纯的理论派。同时,炎龙独立军选派到国民党军队学习交流的军官,应能自由参与各类军事活动,不受不合理的限制。经过协商,双方就此也达成了一致。
经过数小时的艰难协商,双方终于在多个关键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形成了一份初步的合作协议草案。这份草案标志着炎龙独立军与蒋介石方面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为共同抗日奠定了新的基础。虽然未来的合作仍可能面临各种挑战,但此刻,曙光已在前方初绽。双方代表都清楚,这份协议不仅关乎两支军队的关系,更关乎整个抗战大局的走向。接下来,他们将带着这份协议草案,分别向各自的上级汇报,等待最终的确认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