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宇部队成功实现绝地反击、扭转淞沪战局之后,整个淞沪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有利于中国军队的重大转变。此时,国民党军队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对进一步扩大战果、巩固防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淞沪会战时期的国民党军队,内部情况较为复杂。一方面,蒋介石期望通过淞沪会战,吸引国际关注,改变日军侵华战略方向,由“由北向南”转为“由东向西”,以空间换时间,为长期抗战赢得机会。另一方面,国民党军队内部派系林立,各部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分歧和协调困难。
在林宇部队取得绝地反击胜利后,国民党高层意识到这是扩大战果的良机。但由于前期作战损耗,部队需要重新整合与补充。嫡系中央军在装备和训练上相对精良,然而在前期战斗中损失较大,此时正在紧急补充兵员和装备。地方部队虽然兵力众多,但装备参差不齐,训练水平也高低不一。
为了协同作战,国民党高层紧急调配,从周边战区抽调部分中央军精锐和相对有战斗力的地方部队,向林宇部队所在防线靠拢。但在调动过程中,因运输工具有限、通讯不畅等问题,部队集结速度较为缓慢。
尽管面临诸多困难,国民党军队还是在正面战场展开了推进作战。中央军的德械师作为进攻的核心力量,他们凭借相对先进的德式装备,如 mp18 冲锋枪、Zb26 轻机枪仿制品等,以及较为系统的军事训练,在进攻初期展现出了较强的战斗力。
进攻开始,国民党军队集中炮兵火力对日军阵地进行轰击。然而,由于火炮数量有限,且部分火炮型号老旧、射程不足,未能对日军造成毁灭性打击。在步兵冲锋阶段,德械师的士兵们在坦克的掩护下,向日军阵地发起冲击。但日军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和强大的火力,进行顽强抵抗。
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非一帆风顺。日军的反击异常凶猛,其精准的炮火打击和步兵的逆袭,给国民党军队造成了不小的伤亡。同时,各部队之间的协同配合存在问题,部分地方部队因不熟悉德械师的战术节奏,导致进攻出现脱节。例如,在某一区域,地方部队未能及时跟上德械师的推进速度,使得德械师侧翼暴露,遭到日军攻击,不得不暂时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