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大事竟然毫不知情,师父果真是超然世外。”
朱允炆虽已退位,但仪态依旧端庄。
“贫僧自南京来,未过多参与朝政,却也难掩对家国的牵挂。听闻诸位所言,心中疑惑,这李武到底有何作为?”
老者闻言,对朱允炆愈加敬重。
随后愤慨解释道:
“师父有所不知,不久前方孝孺冒犯当今圣上,李武奉命处斩其十族。”
其实此事与李武无干。他并不认为方家会对自己构成威胁,更无意大开杀戒。此令实为朱棣下达。
然而谣言四起,李武在士林间声名受损,诸多恶名皆归于他。
“方孝孺竟遭灭十族之刑?”
朱允炆闻言,神情顿时恍惚,全身颤抖。
他能理解杀害方孝孺,但‘灭十族’三字令他怒不可遏。
“这还只是开始……”
老者咬牙续道:
“之后大同出了状况……”
他讲述了大同发生的事件,特别是那位书生的事。
朱允炆听罢,气血翻腾,怒斥道:“我以为李武乃贤德之士,谁知竟是这般丧心病狂!”
“师父莫急,杀书生之事尚可容忍,但我们震怒在于他后续之举……”
老者简述了李武新政的各项举措。
朱允炆听完,再也按捺不住。
他强压心中汹涌情绪,辞别众人回房。
随即破口大骂:
“四叔是否年迈昏庸?怎容李武行此危及社稷之事?”
“若任由发展,大明必亡!”
“我可以接受禅位,那是自身不足,但我无法忍受四叔纵容李武扰乱朝纲!”
身旁侍卫一直静听,此刻心中已生异念。
但此时听罢朱允炆之言,再也按捺不住。
忽然跪下说道:
“臣冒死进谏,请陛下放弃出海计划!”
第175章我是朱允炆,谁能信?(求订阅)
“你为何突然说这番话?”
朱允炆微微一怔,脸上闪过一丝异样神色。他连忙摇头,声音虚弱地说:“我若不出海,又能去往何处?如今这天下之广,哪里还有我的容身之地?”
“我犹如一片无根的浮萍,除了听从皇爷爷的安排离开外,再无其他选择。”
“即便勉强留下,又能改变什么呢?”
侍卫严肃道:“如今妖道扰乱朝纲,朱棣深受其迷惑,言听计从。不用太久,大明的命运恐怕就会急转直下。陛下怎能忍心看到这般局面?又怎能坐视因妖道之故,百姓陷入困苦?”
“他成为国师才多久,便已肆意妄为至此,陛下难道不担心他将来还会做出什么?”
确实,压制了文人和世家的权势,百姓的生活反而会更加轻松。
毕竟,压在他们身上的巨石终于减轻了一些。
更何况,李武内心渴望效仿后世伟人,彻底消除这些障碍。
然而,那些文人士大夫和既得利益者却看不到这一点,他们只觉得李武破坏了太祖制定的规矩,夺走了他们的权益。
于是,李武就被视为暴虐无道。
就像刚才侍卫所说的话,他提到的“百姓将陷入困境”,这里的百姓绝非李武心中真正的百姓。
就如同“寒门”这个词,你以为是指贫苦大众?其实并非如此。
寒门特指地位较低的世家或庶族,并非贫困阶层……
事实就是这样。
朱允炆虽满口仁义,但实际上从未真正关心过普通百姓的生死。
他所关注的,只有朱氏家族的江山罢了。
他愤怒、生气,不是因为李武的改革会让百姓受苦,而是认为打压文人阶层会让朱家的天下岌岌可危。
没有了文人,谁能确保朱家的统治稳固,让国家日益强盛?
那些平民百姓能行吗?绝对不行!
没有了文人,仅靠普通民众,天下必将崩溃!
目不识丁的卑贱之人,怎能懂得治理国家的道理?
因此,听到侍卫的话后,朱允炆立刻动心了。
他不愿看到大明国力衰退。
但想到太祖当年说过的话,他又迟疑起来:
“我当然不忍心看到那样的事发生,可是现在朱棣势力强大,就算我强行留下又有何用?即便在他全盛时期我都不是对手,更何况现在呢?”
侍卫听闻此言,顿时焦急万分,跪地时身体僵硬如石。
他身为建文帝的亲信,自然期盼朱允炆能重登帝位。若朱允炆已离境,他们这些旧臣便无前途可言。要么随其**海外,要么隐姓埋名,沦为昔日不屑的平民。因身份特殊,难以入朝为官。
天下熙攘,无不逐利。他对朱允炆的忠心掺杂私利,生死与共,荣辱同担。若弃朱允炆可得富贵,谁愿陪他困厄?
李武所针对的并非文人,而是官僚和门阀,特别是门阀。真正的文人胸怀天下,心系苍生,但如今少见。多是披着文人外衣、追名逐利之人。故李武视此事为要务,与统一北方同等重要。大明表面安宁,实则内外隐患重重。
言归正题,侍卫满头大汗思考后激动抬头:
“陛下,尚存一线生机!”
朱允炆虽不愿**,却因父嘱而绝望,丧失斗志。闻言顿时振奋:
“此话怎讲?希望何在?”
侍卫答:“不久前我听见街谈巷议,朱棣与李武率军北伐,倾尽全力,意在建功。无论其初衷如何,如今朝廷无主,文人多怨李武,他与朱棣因傲慢失民心。陛下此时若出面,定可号召四方。”
删减后的版本:
侍卫急切跪地:
“陛下,尚有一线生机!”
朱允炆振作:
“何解?”
侍卫说:“北伐之举让朝廷空虚,李武与朱棣因傲慢失民心,陛下若此刻出面,必能号召天下。”
朱允炆听罢侍卫的话语,目光微亮,仿佛看到了一丝复国的曙光。
他眼中闪过期待的光芒,稍作沉思后坚定地点了点头:“为天下百姓计,即便赴死又有何惧?”
“好,我愿留下!”话音刚落,语气却转向谨慎,“只是,若要重整大明,该从何处着手?如今这身份,谁又能信我就是朱允炆?”
“陛下无需忧虑,属下自当设法应对。”侍卫略作思考后答道,“此刻贸然行动并非明智之举,属下以为,陛下可暂居此城,暗中遣人查探北方局势,同时留意天下文人的动向。”
朱允炆在屋内来回踱步,权衡利弊。最终决定,若有契机便立即行动,否则出海亦不失为良策。
他缓缓低头道:“如此甚好,依你所言行事。我暂留于此,静观北方局势。”草原之上,天高云淡,阳光明媚。
然而这片大地却弥漫着一股莫名的压抑气息。
烈日当空,却让人感到彻骨的寒意,这不是身体上的冷,而是心灵深处被阴影笼罩。
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大战即将爆发!
忽闻一声鹰鸣响彻云霄。
一只苍鹰展翅疾飞,从高空掠过。
其下方,约七八千名士兵组成的队伍,在广袤的草原上奔驰。
他们行如利刃,直指敌方要害。
又是一阵鹰鸣回荡。
那只苍鹰盘旋数周后,朝南方疾驰而去。
与此同时,另一片草原。
一只兔子瑟瑟发抖地藏于草丛间。
大地剧烈震颤,远眺可见一支万人规模的军队,身披兽皮、甲胄鲜明,正向南疾行。
待大军远去,兔子才慢慢蹦跳离开。
……
草原上,明军大营外。
李武席地而坐,安然入定。
一声清鸣自天际传来,将李武唤醒。抬头望去,一只苍鹰盘旋一圈后缓缓落下。
李武淡然一笑,伸出双手托住苍鹰,问:“情况如何?”
苍鹰低鸣几声,似在回应。
李武如能通晓兽语般频频点头。
“原来是这样,这是给你的奖赏。”李武从身旁的竹篓中取出鸡腿递给苍鹰。
目送它离去后,他又开始静候。
不久,一只兔子蹦跳而来,兴奋地叫唤。
李武像刚才那样点头回应,递上一根胡萝卜,将兔子打发走。
此时,竹篓中的食物已所剩无几。
“关键情报都已掌握,该回去了。”李武起身,将竹篓背起,瞬间返回军营。
片刻后,他来到中军大帐,见到了朱棣。
“李先生,您终于回来了!”朱棣正低头查看地图,神情凝重,看到李武顿时喜形于色,放下手中物事迎上前,“大半天不见您的踪影,究竟去了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