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轻笑,反问:“陛下今日派遣了不少探子,探得什么消息?”
朱棣愣了一下,摇头叹息:“遗憾得很,几乎毫无收获。”
“臣早料到如此,故此次外出,正是为陛下探查情报。”李武说道。
“原来如此!”朱棣恍然大悟,随即认真询问,“不知先生有何发现?”
李武未作隐瞒,将动物传递的情报一一告知。
“草原各部落并未集结,我已发现至少五支万人队伍,散布于方圆数百里,分别从东、西、南、北逼近我军。”
“他们以骑兵为主,步兵稀少,且骑兵多为轻装,未见重骑兵及大型战车。”
说到这里,李武眯眼沉思,“他们的意图已然清晰。”
朱棣听罢,嘴角微扬,“果然不出朕所料,草原蛮夷千年不变,依旧沿袭汉朝旧法。”
姚广孝在一旁提醒:“陛下切勿轻视,虽其战术陈旧,却十分奏效。”
...
“此言的确不假。”朱棣眉头微蹙,“他们熟稔草原地势,几乎人人皆为骑射高手,一旦分散开来,就如同泥鳅一般难以捕捉。”
李武闻言微笑道:“他们的战术虽不易对付,却也有其优势。”
朱棣稍显疑惑:“还有何好处?”
李武解释道:“自然是以退为进,陛下难道未察觉马哈木为何敢主动应战?依李某看,他或许意在借此展现抗击外敌的决心,以争取草原大汗的地位。”
……
听到这话,朱棣不禁再次皱眉。
“这般行事实属棘手。这些狡猾之人早已四散于数百里之间,若执意逃脱,恐怕再难追击。”
“若贸然分兵,对我方极为不利。他们的*扰防不胜防,我军处境被动,火器亦难以施展。”
朱棣叹息一声,“道衍所言甚是,不可轻敌。尽管草原之人并无太大变化,但此战术确乎百试百灵,致使我朝北伐屡次无果而终。”
姚广孝亦摇头附和:“此战术看似简单,却极其实用。”
他转头看向李武,“恐怕还得倚仗先生找出应对之策。”
朱棣亦点头表示赞同。
“如若只是击溃他们,尚有几分把握,但欲彻底消灭,则需先生相助。”
李武微微一笑,正色道:“不过实话讲,若他们始终维持现状,我也无能为力。因此,我们必须设法让他们集结起来。”
朱棣急切追问:“李先生可有良策?”
李武拱手答道:“陛下请宽心,李某已有打算。”
……
朱棣听罢,眉开眼笑,心中的忧虑一扫而空。
立刻催促道:“不知李先生有何妙计?”
姚广孝同样充满期待,“昨夜我们询问时先生未言,想必今日可以赐教了吧?”
李武微微点头。
昨夜他并非不愿回答,而是对草原联军的动向未能确定。
不清楚他们会正面交锋,还是选择撤离。
经过动物协助制定策略后,李武迅速构思出应对方案。既然已有计划,保密便不再必要,他从容地向众人阐述:
“陛下亦知,千年来‘九零三’王朝始终难以对付他们,原因很简单,他们行动敏捷,在草原上如虎添翼。因此,我们需要一支既能追击又能熟识地形的精锐部队,才能将他们围堵聚歼。”
李武言毕,朱棣与姚广孝均感意外,彼此对视,心中泛起同样疑问:说来容易,实施何其艰难!若真可行,北方的敌军怎会延续至今?
二人虽未打断,却静候后续。果然,李武进一步剖析:
“难点在于组建这样一支部队耗时费力,中原百姓以农耕为本,缺乏骑射技能,只能后天培养。而要追上敌人,所需投入极为庞大。”
“相较之下,草原上的部落从小习练骑射,人人皆为天生战士,无需额外成本即可成军。”
“即便中原王朝富有,资源充足,也难以超越对方的骑兵规模与实力。比如陛下麾下三十万大军,骑兵仅五六万,其中能在草原胜出的更是寥寥无几。”
李武语气温和,却字字扎心。朱棣等人听罢,神色凝重。
稍作停顿,李武眼中精光闪烁,嘴角微扬:
“要围剿敌人,至少需二十万精锐骑兵。我虽无法调集二十万,但我可以组建一支虽规模有限,却足以让敌军溃败的劲旅。”
朱棣与姚广孝听后恍然大悟,却又疑惑更深——数量不足的部队如何制胜?
刚李武自言,至少需二十万精锐骑兵,方能在草原追击并歼灭那些狡诈的**。
这岂非前后矛盾?
“李先生,此话怎讲?那支军队,如今又在何处?”
姚广孝不禁发问。
李武微笑,轻拍双手。
瞬间,空气中弥漫出一种玄妙气息。
本晴空万里,忽而阴云密布,陷入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
此乃地煞七十二术中之遮天,李武所为。
施展完毕后,他冰冷的声音骤然响起。
“地下。”
听闻此言,朱棣与姚广孝皆感寒意彻骨,继而满心疑惑。
“地下?”
李武点头,“对,此刻置身九幽冥府,我大明故去的英灵便在此。”
二人恍然大悟,忆及李武于南京城时曾召太祖显灵之事,再无怀疑。
“果然如此!先生真才!”
朱棣仰天长笑三声。
李武见二人明白,淡然道:“仅召一人不难,但欲聚万魂,须早作准备。”
“陛下,请助我搭一高台,遮天术已启,莫让那些**逃脱。”
朱棣领命离去,亲建高台。
姚广孝则安抚大军,以防惊惧。
一个时辰后,一座三米余高的木台建成。
“虽简陋,或可成事。”
李武满意点头,凌空踏上高台。
军中将士早知其意图,齐列阵前,屏息以待。
李武环视四周,闭目深吸,沉声道:“通幽!”
咒语起,他心中默念通幽之诀。
此次欲召万魂,肩负之责更甚往昔,重如泰山压顶。
李武紧咬牙关,内心默念咒语。他不仅呼唤阵亡将士的灵魂,还特意联系了明朝开国时期的几位名将。只是这一次,他并未召唤朱元璋。虽然朱元璋对草原形势最为熟悉,但正如李武上次的经历,死后仍不得安宁是最痛苦的事。上回已打扰过太祖一次,这次他不愿再让朱元璋为尘世之事操劳。
空气中弥漫着神秘的气息。李武默默念咒一刻钟,随着压力渐增,终于停下。刹那间,漆黑的草原上浮现出一道道散发幽蓝光芒的虚影。起初如光球般漂浮,转瞬间化作虚幻的人形。此景令明军震惊不已,即便有所准备,目睹这一切仍感震撼。
“这些是战死的将士吗?”
“道衍大师亲口所说,怎会有错?除了亡灵,别无他解。”
“李先生果然非凡,这是何等神通!”
“必是天降仙人!”
众人议论纷纷,连朱棣和姚广孝也难掩震惊。一人亡灵已属奇迹,李武却召出无数,且能助其对抗草原之敌。然而话未出口,所有魂灵已齐聚草原,彼此疑惑,不明状况。
李武朗声说道:“吾乃大明国师,受太祖之托,护我国祚绵延。”
“不久前,草原各部的外敌趁我朝圣上南下平叛之际,领军四十万入侵边疆,肆虐我朝子民!”
“罪行深重!”
“我中原王朝与北方草原诸部积怨已久,千年恩仇未解。因此,我受国师嘱托,立誓北伐。”
“此次出征,不仅为洗刷耻辱,为大同无辜遇害的百姓复仇,更须彻底清除草原诸部的威胁,结束汉族边境千年的战乱!”
“但草原骑兵灵动异常,普通将士难以在平原追击。为确保此番北伐成功,我以通幽秘术,从九幽召唤各位英灵,盼得相助。”
此话清晰阐述了当前局势及行动缘由。然而,这些解释略显单薄,许多战士魂灵仍迷惘不安。
“这状况棘手了……”
李武轻叹,略有头疼。
就在此时,一声威严喝令响起:“全体肃静!”
声音震彻混乱的亡灵军阵,一人身形魁梧的老者缓步而出。那些方才喧嚣的亡灵,见到此人后立刻噤若寒蝉。
李武打量此人,微微一笑,拱手道:“晚辈李武,拜见**王。”
“**王?”老者疑惑不解。
李武解释道:“您仙逝后追封的尊号。”
这时,朱棣走近拱手道:“朕,参见常老将军。”
“你怎像朱标太子?为何是你登基?”常遇春满是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