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道:“无妨,回去也无事,不如臣妾就在此等皇上一起。”她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了下来,随手拿了一本古籍翻阅着。李恪之瞧着她在灯下的侧颜美丽而落寞,自己已经好久不曾陪过她了,便拿过一张纸来,提笔在纸上写道:“焰听风来动,花开不待春。镇下千行泪,非是为思人。九龙蟠焰动,四照逐花生。即此流高殿,堪持待月明。”
他写好后递于王婉道:“这是父皇早年所做的一首《咏烛》,朕也时时用来勉励自己。今天就请皇后鉴赏。”王婉看后,以手托腮道:“皇上,您能给臣妾讲讲先皇作这首诗的缘由吗?”李恪之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想起父皇在位时的勤政爱民,为了创建盛世而呕心沥血。如今他自己身为皇帝,更是体会到了父皇的不易,他缓缓讲道:“父皇在时,每日都会批阅奏章至三更,哪怕是身在病中也不曾间断。有一日三更过后,他望着每夜陪伴自己的蜡烛,想着他最爱重的名将张叔宝卧病在床时,他前去探望,病榻旁也有一只蜡烛静静的燃烧着。张叔宝望着蜡烛动容的说道:“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为将者,当如是矣。”父皇因此有感而发,才写下这首《咏烛》,以激励自己与后人。如今想来,为君者又何尝不是呢?”
王婉道:“父皇不愧是一代圣君,他老人家的文治武功堪比尧舜。多少人为了当皇帝不惜杀戮,不顾亲情,可真正上位以后却只顾自己贪图享乐,又有谁能像父皇这般把黎民百姓放在心中。他的“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发人深思,他所写的的《百字箴言》,更令人感慨。臣妾至今还能背下来呢:“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织女辍辍,少有御寒之衣。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寸丝千命,匙饭百鞭。无功受禄,寝食不安。交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常怀克已之心,闭却是非之口。若能以朕之言,富贵功名可久。”读来朗朗上口,却又使人受益无穷,皇上,不若将父皇此箴言篆刻成碑,立于宫门之外,再此告诫文武百官、宗室皇亲,杜绝骄奢淫逸之风,倡导皆俭修身之道。如此一来,则能令国库快速充盈,使百姓衣食无忧,也让臣妾的夫君不必再殚精竭虑,夙夜忧思。”
李恪之放下手中的朱笔,起身走至王婉身边,拥她入怀,温言道:“朕能得婉儿为皇后,是朕几世修来的福气;婉儿慈悲贤良,堪为天下表率。只是,婉儿,朕身为皇帝,必要为国事而操劳无尽,不能陪你观月赏花,你心中可有怨朕?”
王婉迎着李恪之略有歉意的目光,道:“怎会,婉儿庆幸自己的夫君是一位胸怀天下的皇帝,他为了江山稳固,黎民安居而孜孜不倦。试问,从古至今,有几个皇帝会如您这般专心国事,不图享乐,甚至于六宫无妃?”
不知何时,清冷的月光,透过窗棂照进屋内,李恪之抬头望去,乌云已消,皓月当空,与烛光交相辉映。他执起王婉的手道:“今日就到这里,夜已近三更,朕就偷一回懒,不与婉儿“红袖添香夜读书”了,回宫安置吧。”俩人相视一笑,携手出门,身后烛光依旧,奏章堆积。明日又将是新的一天,太阳将再次升起,照耀着这个生机盎然的帝国走向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