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高举\"科技创新\"大旗成立的科创版,本意是扶持大明尖端技术转化,李勇嘴上喊着的\"大航海扶持\",手里攥着的\"产业升级\"政策,脚底还踩着的\"区域优先\"作弊器。钟表公司上个月才支起生产线,这个月就揣着\"高科技企业\"认证挤进上市名单——毕竟在李勇的\"战略优先\"橡皮图章下,只要给金山系公司贴上\"科技航海贸易\"的标签,管你产品是汇报时的自鸣钟还是漏水的铜壶,统统能变成摇钱树。然而,对于汤青雨和沈佩玉两个小女人,或者是\"财迷妖精\"来说,她们并不关心这些,只要不影响自己公司上市圈钱就好。毕竟,那是她们的私房钱。
在十三世纪七十年代左右,意大利北部和德国南部地区见证了早期机械时钟的诞生。1336年,首座时钟被安置于意大利米兰的一座教堂之中。随后,时钟技术传播至欧洲各地,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教堂纷纷建立起了钟楼或钟塔,欧洲的钟表制造业开始逐步兴起。到了1510年,德国工匠成功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只怀表。在中国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抵达中国,传播基督教,并将西洋钟表引入中国,进献给了当时的皇帝,从而开启了中国引进和仿制西洋式钟表的新篇章。
到了16世纪,德国发明家彼得.亨莱因的创新——主发条的发明,为机械钟表带来了更为稳定和持久的动力,进而使钟表的运行更加均匀,显着提升了计时的精确度。紧接着,对齿轮传动系统的优化,进一步提高了齿轮间的精确啮合,减少了计时误差。
当欧洲工匠还在为发条装置的稳定性抓耳挠腮时,金山钟表公司已经靠着机床技术的优势,在齿轮精度上实现了降维打击。不光让自鸣钟走得比欧洲货更稳当,李勇还想偷偷塞了两项王炸——摆锤式时钟把误差压缩到分钟级,秒针设计更是直接把时间计量捅进了\"秒\"的新纪元。\"等咱们的座钟摆进欧洲教堂,看他们还敢不敢嘲弄大明只有丝绸瓷器!\"李勇眼里闪着绿光。
更妙的是,这些精密计时工具简直就是行走的印钞机:军舰靠它校准炮火,商船靠它穿越风暴,连朝廷钦天监都眼巴巴等着订购。当钟表指针滴答走过,金山不仅收割着白银,更在军工与工业领域埋下了技术爆发的种子——毕竟,能造出秒针的人,离造出火炮精密部件还远吗?这是金山机械钟表领先全球的机会。
因此,钟表公司无疑应当被视为科创型企业,其重要性和战略意义不容忽视。钟表公司应当享有特殊的政策支持,无需经过繁琐的经营和管理合规程序,可以直接、立即地获得上市融资的机会,以便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加速技术创新。那些江南地主老财的钱不骗白不骗,哦,不对,是引导他们投入到正确的方向,不要成天在地里刨食。
午后的上海新城,阳光正好。在新建的钢架玻璃穹顶下,股票交易市场热闹非凡。即便是回廊上,也挤满了商人、掮客和各色人等,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期待的气息。
宋氏兄弟紧随汤青雨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到位于中心的敲钟台。台上站立着周云,他身着一袭崭新的绸缎长衫,腰间悬挂着黄铜怀表链,神情庄严。他的背后是三块鎏金招牌——“金山钟表”、“雨牌鞋业”、“玉牌服饰”,分别代表着三家即将上市的公司。
“时辰已到!”周云洪亮地宣布,挥手示意鼓乐齐鸣。随着铜锣的响声,宋应星兄弟以及实验基地的五位核心成员,连同沈佩玉在内的八人,一起拉动铜槌,重重地敲击悬挂的青铜钟。钟声雄浑,在穹顶下回荡,久久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