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束修(1 / 2)

不出三日,全村都知道再生稻的事情。

知道归知道,也知道如何侍弄再生稻,但是依旧有不少村民来李天星家中询问再生稻这个事情。

都是带着怀疑的神色,问道再生稻能不能真的再次长出稻谷来。

也有村民是过来仔细询问再生稻如何护理,如何做才能够让他们多多产出稻谷。

李天星面对村民们的种种疑问,总是不厌其烦地一一解答。

信的人无条件信任李天星,不信的人,就算李天星说的再好听,他们也是将信将疑,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李天星理解这种心态,毕竟新事物总是需要时间来被接受。

行动比言语更有说服力,等今年的再生稻有了收成了之后,他们自然是会信服。

放了十天的农忙假期,之后又紧锣密鼓的继续在后山围村建城墙。

外界瘟疫肆溢,也和张家村无关。

原本封镇、封县,这个时候村子的村民也不敢随意乱走,张家村倒是显的格外的宁静和祥和。

又这么过了十来天后。

再生稻从萌发出再生蘖,并且抽出了稻穗了出来。

“娘,今日我们下水田除虫的时候发现,之前割的稻桩上从中抽芽长出两三根稻穗了出来。

这都属于正常的现象吗?”早上,周秋妯娌几个下水田除虫、杀虫,看到水田再生稻的情况后,周秋询问她婆婆道。

“正常的,并且再生稻的谷子要比第一季小一些,产量的话估摸着只有第一季一半多点。

这再生稻也只能够再生一次,这次割完了之后,下次就再生不了。”李天星点了点头道。

这些日子,李天星也从系统里面买了一本《水稻种植技术》的农业书。

里面就大量的描写了关于再生稻的种植管理与特性。书

结合书中的理论知识,李天星指导几个儿媳妇在田地里实践起来。

还别说,再生稻生长的挺好,如今都抽穗了,绿油油的一片,长势极好,看着这模样只要稻子灌浆期灌浆好了,又可以丰收一遍。

张家村其他村民基本上照着李天星说的做法去侍弄再生稻,经过这十多天下来,看到自家田里的再生稻也呈现出了勃勃生机,稻穗饱满,绿意盎然。

村民们一个个露出大喜的神色,每日都有不少人上李天星家中来,主动向她请教更多关于再生稻种植的细节。

再生稻之事,再次给村民带来了无本的收入,这也让村民更加信赖、尊敬李天星了。

“这个张火家还真厉害,再生稻居然能成,这简直是前所未闻了。

要是再生稻推广了出去,以后大燕不会缺粮,百姓也不用挨饿受冻、丰衣足食了。

或许自己应该再主动一些了。”李先生看到水田内再生稻生长的生机勃勃,抽穗整齐量多,此时根本就没有人怀疑,这再生稻不能够种成了。

李先生心中一动之后,便往张里正家中走去。

正好此时正值傍晚,张里正也在家中。

“李先生你来我家找我爹有事情吗?快进来坐。”张木吃完晚食,出门的时候碰见了李先生后,他笑着连忙把李先生给迎进屋里头去。

“是找里正有些话要说,你爹可在家的?”李先生笑着问道。

“在的,正在后院纳凉,我领李先生你去。”张木笑着点头。

领着李先生到了后院。

夕阳的余晖洒在青石板上,给这方小院镀上了一层温柔的金边。

张里正惬意地坐在一张藤椅上,手持一把大蒲扇,轻轻摇曳,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微笑。

如今他们村子越过越好,建城墙,保护村民,烧砖卖钱,再生稻事情又能够成,以后每年能够多收一半粮食上来,这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不仅仅是张里正很满足,其他的村民更是满意现在的日子了。

张里正听见脚步声,他缓缓抬起头,目光温和地落在了李先生的身上。

“哎呀,这不是李先生嘛,快请坐快请坐。”张里正见是李先生来了之后,他连忙起身,热情地招呼。

李先生是读书人,还是童生,日后要在他们的村子里面教娃儿读书。

在这个时代,读书人总是备受尊敬。

“今日来,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李先生朝张里正拱了拱手道。

“什么事情还要劳烦李先生亲自走一趟的?你只管让家里头的孙子喊我过去就是了。”张里正笑着问道。

“也没有大事情,我见咱们村子已经把学堂建了起来,我一老头子,也上干不了苦力活,闲赋在家没事干,想着能不能够提前教咱村里头娃儿读书的。

今年半年就不算在之前协议的三年当中,张里正你看如何?”李先生望向张里正问道。

“能够让李先生多教村里头的娃儿半年书,不仅仅我愿意,想必村民也愿意的。

只是,学堂是建成了,但是里面的桌椅等东西还没有备齐,另外各家各户的笔墨纸砚、书籍都没有,这似乎没法教的吧?”张里正迟疑了一下道。

他们村子的学堂也不过建了四间房,外加一间茅房和先生用的书房,架子是搭建起来了,但是内里的桌椅等东西还没有差人打造好。

想要弄好,估摸着要到明年才行。

“这个也简单,我先教他们认字,字写在墙上,之后教他们熟读三字经。

没有笔墨,让家里头的大人给他们做一个沙盘,让他们在沙盘上写字练字。

等今年瘟疫过去了之后,咱统一去镇上买纸墨笔砚,看看多买一些,能不能少些银钱的。

来年把桌椅等打造好了之后,搬到学堂去了后,我们正式教学了。”李先生有些无所谓的摆了摆手道。

“李先生不介意的话,就这么教书也行,前期就委屈李先生了。

李先生,你打算收年纪多大的学生?女娃儿你教不教的?”张里正笑着问道。

“年纪最好是不要超过十岁,因为再年长一些,他们的心思就不那么单纯了,学东西也慢些。

三岁启蒙是最好,六岁学也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