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章 特赦阳谋(1 / 2)

李承焕站在落地窗前,俯瞰着灯火璀璨的首尔夜景。

城市的繁华背后,是盘根错节的黑帮势力和他们背后的保护伞。

他刚刚结束了与各部门负责人的会议,讨论如何推进\"零黑帮计划\",但基本没有人看好他。

到底是底蕴太浅,初来乍到。

他这个市长的威信并不能虎躯一震,就让这些地头蛇老老实实配合。

再加上,他在国会,法院,检方,警方高层的人脉浅薄,想要强行推行打压黑帮的政策,无异于痴人说梦。

李承焕也没指望这些盘根错节的黑帮头目们老老实实配合,他们背后牵扯的利益太深,李承焕手上的底牌远远没有强大到可以将这些社会阴暗面一扫而空的地步。

所以,他一开始说的让黑帮头目们投案自首,本身就是带着取巧和画大饼的意思。

让他们投案做不到,但让他们约束小弟,减少犯罪,李承焕自信还是有这个能力的。

……

就在这时候。

\"市长,各部门的反馈如何?\"徐昌大推门而入,手里捧着一叠文件。

李承焕转过身,脸色阴沉:\"阻力比想象中大得多。警察厅说证据不足,检察院说程序复杂,连法院都在暗示这类案子审理周期长。至于那些黑帮头目......\"他冷笑一声,\"他们现在正躲在保护伞下,等着看我的笑话。\"

徐昌大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睛闪过一丝精光:\"市长,我有个想法。\"

\"说。\"

徐昌大环顾四周,确认办公室门已关严,压低声音道:\"常规手段行不通,我们就用非常手段。我有一计,可让那些黑帮头目争先恐后地来自首,甚至......\"他嘴角勾起一抹阴冷的笑意,\"主动供出他们的保护伞。\"

李承焕眯起眼睛:\"哦?\"

徐昌大凑近几步,声音几不可闻:\"我们可以制造一场'特赦倒计时'......\"

随着徐昌大娓娓道来,李承焕的表情从疑惑变为震惊,最后化为深思。

他这个计划的核心思想很简单。

就是利用“有限特赦名额”制造黑帮头目间的囚徒困境,同时假借更高层(总统府)的名义施压,让保护伞不敢妄动,最终迫使头目们为求自保争先恐后“投案”。

具体步骤(徐昌大的献策):

1. 制造“高层意志”假象。

市长李承焕极其隐秘地拜访一位总统府秘书室长,或者是总统的内阁心腹,寻求“道义上的支持”。

谈话内容被严格保密,但会“不经意”流露出总统对首尔治安顽疾的极度不满,并暗示不久后要召开xx届奥运会,首尔市作为主办场地,肯定要对治安进行一番整治。

同时,徐昌大通过极其隐秘的渠道(比如控制或收买的某个小媒体主编、或某个看似中立的情报掮客),在特定小范围内“泄露”一个惊天消息:

官方政府正在秘密考虑一项针对“特定时期、特定性质犯罪”的“首尔特别肃清计划”。

该计划的核心是:对在规定期限内(如30天内)主动投案、并全面配合调查、交代所有犯罪事实(包括保护伞)的黑帮核心头目,给予“大幅减刑”甚至“免于重罪起诉”的司法优待(即变相的特赦)。

但名额极其有限,仅限“前x名”(比如前5—10名)! 超过期限或名额,将面临“顶格严惩”,并可能“深挖保护伞,绝不姑息”。

2. “泄密”与恐慌蔓延

这个“秘密消息”会通过各种精心设计的“巧合”和“非官方渠道”,迅速、精准地传递到所有目标黑帮头目的耳朵里。

关键点:消息源必须看起来可靠,但又无法完全证实,更不能直接与市长办公室挂钩。 制造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高层震怒,决心已定”的恐慌氛围。

保护伞们也会听到风声,但他们无法确认总统的真实意图,且消息指向“严惩保护伞”,让他们自身难保,不敢轻易为黑帮出头,甚至可能急于撇清关系。

3. 启动“倒计时”与囚徒困境

市长办公室公开宣布一项政策:为了彻底整顿首尔治安,打击有组织犯罪,市政府将与警方、检方联合开展“净城行动”。

在行动中,唯一的亮点是:对于在“净城行动”启动后30天内(倒计时开始),主动向警方投案、全面彻底交代自身及组织所有罪行(包括行贿、政治献金等所有保护伞线索)、并上缴非法所得的犯罪组织核心成员,检方将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给予最大限度的量刑建议优待(强调“最大限度”,但不提“特赦”)。

公开声明与“秘密消息”形成巧妙呼应:

公开声明没有提到“总统”“特赦”“名额限制”。它看起来只是一项普通的自首优待政策,力度比“秘密消息”小得多,显得“平平无奇”。

但在已经听闻“秘密消息”的黑帮头目心中,这公开声明就是“秘密计划”启动的信号!

他们认为市长公开说的只是“表面文章”,真正的“特赦”是秘密存在的,而且有名额限制!

市长不提总统和名额,反而印证了“秘密计划”的“真实性”——因为这种高层交易不可能公开说。

公开声明的“优待”与“秘密消息”的“特赦\/大幅减刑”形成落差,反而让头目们更渴望抓住那个“秘密”的机会。

4. 利用囚徒困境,点燃猜忌之火

“名额有限”是毒计的核心。 头目们彼此猜忌:谁会是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名额满了怎么办?

徐昌大会暗中推波助澜:

派人伪装成中间人,向不同的头目传递“独家内幕”: “A老大已经秘密接触了检方,他肯定是第一个!” “b老大在变卖海外资产,准备自首换特赦了!” “听说c老大手里有xx议员的重磅证据,他自首肯定能占个名额!”

利用媒体渲染“自首潮即将来临”的紧张气氛,暗示“动作慢就来不及了”。

保护伞的沉默是致命助攻: 头目们急切地想联系自己的保护伞求证“秘密计划”或寻求庇护。

但保护伞们正因为“秘密消息”中提到的“严惩保护伞”而自身难保,生怕被牵连,要么含糊其辞,要么避而不见,甚至反过来警告头目“别乱说话”。

这被头目们解读为:保护伞放弃我了!或者保护伞也怕了!那个“秘密计划”是真的!再不行动就晚了!

5. “榜样”的力量与“落后”的恐惧

一旦有第一个(可能是势力相对较弱、心理防线崩溃或真的相信了)的头目顶不住压力,抱着“抢占名额”的心态去“投案”。

徐昌大会立刻通过“非官方”渠道(如让记者“挖”到消息)大肆渲染:

“xx帮派老大主动投案,据传获‘特别优待’!”

“首位投案者交代大量保护伞线索,检方高度评价其合作态度!”

暗示(但不证实) 此人就是“秘密计划”名额的有力竞争者。

这如同在滚油中滴入冷水,彻底炸锅。剩下的头目陷入极度恐慌:“名额又少了一个!下一个是谁?会不会是我?再不自首就死定了!”

制造“反面典型”: 同时,警方高调逮捕几名超过“30天”期限(即使只超过一天)或者被认定“不够主动、不配合”的头目,并公开强调将对其“依法严惩,绝不姑息”,作为“不抓住机会”的下场样板。

这进一步强化了“自首要趁早,配合要彻底”的紧迫感。

6. 收网与“自愿”

在恐慌、猜忌和“榜样\/反面典型”的刺激下,尤其是看到“名额”飞速减少,剩下的头目们会争先恐后地“主动投案”,生怕成为那个被“顶格严惩”的倒霉蛋。

他们会尽可能详细地交代罪行,期望通过“全面配合”来争取那个他们深信存在的“秘密优待”。

市长公开赞扬所有“幡然醒悟、主动承担法律责任”的投案者,强调法律的公正和自首政策的有效性。

对于保护伞线索,检方按程序处理(这本身也是对保护伞的巨大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