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宇拍了拍他的肩膀,“我知道,你们的付出国家和百姓都看在眼里。等你们伤好了,还想不想继续留在军队?”
士兵坚定地点点头,“当然想,将军。我们还想跟着您,继续保卫国家,让那些敌人再也不敢来侵犯。”
萧宇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些士兵就是国家最坚实的后盾,只要他们的信念不倒,国家就有希望。他在军营里待了整整一天,和每一位受伤的士兵交谈,了解他们的伤势和需求。离开时,他的心情既沉重又欣慰。沉重的是士兵们所遭受的伤痛,欣慰的是他们依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
与此同时,诸葛逸在京城也展开了一系列的行动。他首先拜访了几位朝中的元老重臣,向他们阐述了战后重建和改革的重要性,争取他们的支持。这些元老重臣在朝堂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态度往往能影响一大批官员。
“张大人,如今国家刚刚经历战争,百废待兴。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时机,加快改革的步伐,才能让国家变得更加强大。”诸葛逸诚恳地对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臣说道。
张大人捋了捋胡须,沉思片刻后说道:“诸葛大人,老夫也知道改革的重要性。但有些政策,比如对外开放贸易、引进西方技术,实在是太过激进,恐怕会引起一些人的反对。”
诸葛逸耐心地解释道:“张大人,如今的世界局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不能再固步自封,必须学习他人的长处,才能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中立足。而且,这些政策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已经在一些地方进行了试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经过一番深入的交谈,张大人终于被说服,他表示愿意在朝堂上支持诸葛逸的改革政策。随后的几天里,诸葛逸又陆续拜访了几位重要官员,虽然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力,但在他的努力下,还是争取到了不少人的支持。
然而,保守派也没有闲着。他们在暗中集结力量,准备在朝堂上发起一场针对诸葛逸和萧宇的攻击。一天,一位名叫李福的保守派官员突然上书,弹劾诸葛逸和萧宇,指责他们在战争期间滥用职权,私自挪用军费,还在战后推行的改革政策是卖国求荣,会让国家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这份弹劾书一递上去,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支持诸葛逸和萧宇的官员纷纷为他们辩护,而保守派则趁机煽风点火,双方争论得面红耳赤。新皇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看着下面吵成一团的大臣们,心中也十分忧虑。这场争论不仅仅是对两位大臣的质疑,更是关乎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一场较量。
诸葛逸得知此事后,并没有慌乱。他知道这是保守派蓄谋已久的攻击,必须冷静应对。他连夜整理出了战争期间的军费开支明细,以及改革政策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果报告,准备在朝堂上一一反驳李福的弹劾。
第二天,朝堂上气氛紧张。诸葛逸站在大殿中央,神色镇定,手中捧着厚厚的文书。他先是详细解释了军费的使用情况,每一笔开支都有明确的记录和用途,根本不存在挪用的情况。然后,他又阐述了改革政策对国家的重要意义,列举了一系列的数据和事实,证明改革已经给国家带来了积极的变化。
“各位大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为了百姓的安居乐业。”诸葛逸目光坚定地看着在场的大臣们,“战争虽然胜利了,但我们不能忘记战争带来的伤痛和教训。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提升国家的实力,才能避免类似的战争再次发生。”
在诸葛逸的有力反驳下,保守派的攻击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一些原本持中立态度的官员,也开始重新审视改革政策,逐渐倾向于支持诸葛逸和萧宇。最终,新皇做出了裁决,他肯定了诸葛逸和萧宇的功绩,驳回了李福的弹劾,并要求大臣们团结一致,共同为国家的重建和发展努力。
这场朝堂风波暂时平息了,但萧宇和诸葛逸都明白,这只是保守派的一次试探。未来,他们还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难。然而,他们并没有退缩的打算。在他们心中,国家和百姓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他们愿意付出一切代价,哪怕前方是荆棘满途,也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