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山脚下的隐居生活,宛如一泓平静的湖水,秦轩和顾盼的日子过得安宁而充实。秦轩编辑的诗书,如同春日里播撒的种子,随着过往行人的脚步,在四方大地生根发芽,他的声名也逐渐在民间远扬。越来越多的人听闻他的学识,不辞辛劳地赶来,或借阅他的着作,或就心中疑惑向他请教。
每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茅屋前的小院,秦轩便会坐在石桌旁,与前来求学的年轻人侃侃而谈。他讲着历史的兴衰,剖析朝代更迭背后的因果;谈着军事的谋略,分享战场决胜的智慧;论着民生的重要,阐述让百姓安居乐业的良方。顾盼则在一旁忙碌,为众人准备茶水,看着秦轩眼中重新焕发出的光芒,她的心里满是欣慰。
然而,这份平静并没有持续太久。远在咸阳的朝堂之上,范雎得知了秦轩在民间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心中的妒火再次熊熊燃烧。他深知秦轩的才能,即便远离朝堂,也可能成为自己权力路上的潜在威胁。于是,他在秦昭襄王面前进谗言,添油加醋地描述秦轩在民间讲学论道的情景,暗示秦轩有蛊惑人心、意图谋反的嫌疑。
“陛下,”范雎一脸忧色,跪在秦昭襄王面前,“那秦轩虽已隐居,但日日与各地来的人聚众讲学,所讲内容多有对朝政的不满之词,恐怕会动摇民心,危及我大秦根基啊。”秦昭襄王本就对白起之死心怀愧疚,又念及秦轩昔日的功绩,起初并未轻信范雎的话。“爱卿所言,可有真凭实据?秦轩曾为大秦立下汗马功劳,朕不信他会做出此等事。”范雎却不依不饶,“陛下明鉴,如今民间都在传他的学问,对朝廷之事却甚少提及,长此以往,百姓心中恐只有秦轩,而无陛下您啊。”经不住范雎多次挑拨,秦昭襄王心中也渐渐起了疑虑。终于,他派了一名密使前往秦轩隐居之地,名为探望,实则暗中监视。
密使抵达青山脚下时,正赶上秦轩在为众人讲解兵法。他远远地躲在一旁,仔细观察着一切。只见秦轩手持竹棍,在地上比划着各种阵法,口中滔滔不绝,言辞恳切,众人听得聚精会神,不时发出阵阵赞叹。密使看到这一幕,心中暗自思量:“此人虽隐居山林,可这才学与威望,着实不可小觑。”
待众人散去,密使现身,表明身份。秦轩虽心中不悦,但仍以礼相待,将他请进茅屋。密使四处打量,眼神中透着审视与怀疑,言辞间旁敲侧击,试探秦轩是否有对朝廷不满的言论。秦轩坦然自若,言辞间对秦昭襄王仍保持着应有的敬意,只是谈及朝堂现状时,不免流露出些许失望与无奈。“自离开朝堂,我一心只想将所学知识传播出去,并无他意。朝堂诸事,我早已不再过问,但望陛下能明辨忠奸,让大秦越来越好。”
密使回到咸阳后,将所见所闻如实禀报给秦昭襄王。范雎趁机再次进言,建议派人将秦轩召回咸阳,加以控制。“陛下,秦轩心怀不满,留在民间恐生事端,不如将他召回咸阳,置于您的眼皮底下,也好管控。”秦昭襄王陷入沉思,他一方面不愿失去秦轩这样的人才,另一方面又担心他真的会对朝廷不利。最终,他决定先下一道诏书,命秦轩回咸阳述职,以观其态度。
隐居之地,秦轩接到诏书,心中五味杂陈。他明白,自己平静的隐居生活恐怕即将被打破。顾盼得知消息后,忧心忡忡地看着他:“夫君,此去咸阳,怕是凶多吉少,不如我们就此远走他乡,找一处更加隐蔽的地方。”秦轩轻轻握住顾盼的手,神色坚定:“我问心无愧,若就此逃走,反倒坐实了那些莫须有的罪名。我且去咸阳走一趟,看看他们究竟想如何。”
准备妥当后,秦轩告别了隐居之地,踏上了前往咸阳的路途。一路上,他的心情沉重而复杂,曾经的雄心壮志,如今已化为对平静生活的渴望,可命运却似乎总不愿放过他。
当秦轩踏入咸阳城,往昔的回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曾经,他满怀热忱,一心想要在这朝堂上大展宏图,改变秦国的命运,却不想最终因白起之死心灰意冷,黯然离开。如今再次归来,迎接他的不知是怎样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