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确定就在海王星轨道外围,靠近柯伊伯带的一块位置。
单纯从空间位置上来说,这个位置其实不是特别好,
放在近恒星的半径六百万公里的轨道上,其实更加合适,还能够一定程度上利用恒星辐射出来的能源。
但这是双方合作进行的一项科研项目,
双方文明基础信任再提升,也依旧是两个文明。
让斯托文明星际舰队群完全进入到太阳系内环,参与人类聚居区范围内,利用人类聚居区范围内的资源进行的生产活动,
并不是一个什么很好的选择。
最终选择海王星轨道外围,其实就是考虑到双方文明目前的位置。
正好,
人类文明疆域,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也已经逐渐蔓延到了海王星轨道,
在海卫一上,已经有部分属于人类文明的智能工业。
这些智能工业将随着建造文明级环形基础实验装置的需要,继续扩大规模,
来源于后方,其他更远距离的火星,地月系统,土星,木星位置的智能工业,
也都将倾斜出部分生产力,投入到文明级环形基础实验装置的建造中。
而斯托文明,
则在人类文明的同意下,将利用柯伊伯带范围内的原始资源,
投入斯托文明过半的生产力,参与巨型基础实验装置的建造。
……
人联纪元78年。
人类文明与斯托文明确定将建造文明级环形基础实验装置之后的第一年。
人类文明在海王星轨道位置的智能工业规模在快速扩张,
因为加快海王星轨道位置智能工业建造的需要,
从火星等位置,出发前往海王星轨道位置的巨型飞船在增加,
地月系统到海王星,火海,木海,乃至于小行星带到海王星的航线都在愈加繁忙,
由于建造巨型基础实验装置的需要,
人类文明在完成太阳系内环,最后的海王星轨道位置的开发建设时,
完全采用的是区别于此前多个行星轨道位置开发建设时的策略和方式,
没有考虑什么从海王星运回资源,在将运回资源加工成智能机械,运回海王星参与智能工业规模和资源开发规模扩张这个过程,
直接利用了,火星,小行星带,木星轨道,地月系统,水星,金星等位置的资源和生产力,
对海王星智能工业的建造过程,进行了饱和式覆盖。
直接在同一时间,完成了海王星轨道位置的资源开发区域的构建,星际城市的构建,智能工业规模,智能生产自循环,独立扩张能力的构建。
海王星的开采出的资源和智能工业生产的生产力,也没有像此前行星位置的开发建设,用在后方,
海王星轨道位置的资源和智能工业生产力,都直接将用在巨型基础实验装置的建造上。
斯托文明也是一样,
在获得人类文明这边同意之后,
除了主体行星堡垒之外,其他小规模的星际堡垒,已经在柯伊伯带资源富集区域移动,
对柯伊伯带内的资源进行开发开采和加工,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在扩大行星堡垒之外的工业规模。
做着巨型基础实验装置建造的准备,
虽然,这一年,双方文明都还没有正式开始巨型基础实验装置的建造,
但仅仅是提前的准备,就已经让海王星轨道到柯伊伯带的范围内,变得热闹了起来。
当然,斯托文明和人类文明也不可能在这年,就立刻开始基础实验装置的建造。
……
文明级环形基础实验装置的建造计划,
虽然已经被人类文明和斯托文明共同确定了下来。
但先前,秦裕也就是确定了整个基础实验装置的规模。
而从这个基础实验装置如此庞大的规模来说,也能够知道,
这整个文明级环形基础实验装置的整体设计工作,将会很复杂。
在同样的规模下,
基础实验装置复杂度,或许还不会比人类文明的星际飞船高,
但它体型的膨胀,极大程度上,增加了整体的复杂度。
同样是基础实验装置,
同样的结构,在此前人类文明在地面上建造过的一些基础实验装置上,可能运行起来没有一点问题,
但放在直径超过0.08个天文单位的文明级基础实验装置上,问题可能就一下变多了起来。
而这些问题,
都是需要人类文明和斯托文明的研究员们,共同解决的问题。
秦裕也参与了文明级环形基础实验装置的设计研究。
或者说,主导着整个文明级环形基础实验装置的设计研究工作。
就和先前一样,秦裕指明着整个环形基础实验装置各子系统的一些设计和研究方向,
然后各研究团队,按照秦裕指明的方向,完成各子系统的研究设计,
最后,所有各子系统的研究设计在汇总到秦裕这里,
秦裕再提出新的前进方向,整个研究团队的设计研究工作,就在秦裕带领下往前突进。
只是这一次,
不光是人联中,负熵研究院内的相关研究团队,研究人员们在遵循着秦裕指明的方向,攻克着一个个子系统细分领域内能够触及到的问题。
越到后面,斯托文明参与这项设计研究工作的研究团队,研究人员,
也同样是听着秦裕的‘指挥’。
因为,秦裕院士,总是能够指明一个清晰的,准确的方向。
而在秦裕院士手下时,只需要响应秦裕院士指明的方向,朝着一个确定的研究方向走下去,
帮助秦裕院士完成那些细分领域的‘琐碎问题’,整个研究工作,就又能够往前踏出一大步。
就在秦裕这种主导下,
时间从人联纪元78年,继续来到了人联纪元79年。
终于,
在79年的年末,在人类文明,斯托文明投入了大量算力,大量相关领域的核心研究人员的情况下,
文明级环形基础实验装置的整体设计工作完成。
可以开始,正式的建造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