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清代,最为着名的当属陈之遴、陈元龙、陈世倌,三代人均有官拜正一品大学士之职,
而官至六部尚书、侍郎者也多达 11 人,时人称陈氏家族“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
这一传说充满了戏剧性色彩,当代小说家金庸是浙江海宁人,金庸本名查良镛,祖上在海宁是名门望族,文学功底深厚,
他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便是围绕乾隆身世之谜展开的,将这个传说写进书中,使得乾隆是陈阁老儿子的传说流传得更为广泛。
那么,以上这些传说靠谱吗?传说往往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从历史事实和逻辑的角度深入分析,便会发现乾隆是海宁陈氏之子的传说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
乾隆出生之时,他前面有一个八岁的哥哥弘昼,乾隆是四皇子,而且另一个王妃过三个月又添了一个儿子。
彼时雍正年仅 34 岁,正值壮年,且妃子众多,完全有能力自己生育更多子女,实在没有必要冒险用自己的女儿去换陈家的儿子。
此外,乾隆六下江南,其中有四次到海宁并住在陈家私人花园,
经考证,他此举主要是为了视察耗资巨大的钱塘江海塘工程,并非为了探望亲生父母。
而且,清朝旗人生子要报都统衙门,宗室生子要报宗人府,相关制度缜密严谨,
换子之事操作起来难度极大,且很难不被发现。
要知道,宋代“狸猫换太子”不是真实历史,因此,这一传说很可能是清朝,南明反清文人无中生有编造出来的。
反清复明的起义军,他们不能推翻清朝统治,干脆意淫乾隆是汉人,通过这种自我安慰,达到夺取大清江山的目的。
这就是阿q精神胜利法。
至于宫女、傻大姐等传说,更是荒诞不经。
这两则故事尽管情节生动,描述得惟妙惟肖,但同样缺乏可靠的依据。
清朝选秀女制度极为严格,清宫门卫制度更是森严壁垒,很难想象一个普通的民间女子,无论是丑女还是傻大姐,不可能轻易混入宫中,并成为皇帝临幸的对象。
如果皇帝都不能保证后代的纯正,简直就是低能儿,他还当皇上干嘛?
这些传说更多地是满足了人们对宫廷秘史的好奇心理,从严谨的历史研究角度来看,实在难以被证实。
之所以会出现乾隆生母和出生地的各种传说,与官方记载的权威性与局限性有着一定的关联。
尽管正史记载乾隆出生于雍和宫,生母是钮祜禄氏,但历史记载也并非无懈可击。
古代宫廷为了维护皇室尊严和正统,极有可能对一些敏感信息进行隐瞒或篡改。
就如同清朝修明史,竟耗费了 145 年之久,为何要修这么长时间呢?
就是为了一点点审视其中是否有对大清不利的资料,若有便进行隐瞒或者篡改。
清朝官修的明史甚至都没有南明历史,联想到清朝那些残酷的文字狱,清朝官方历史资料的可信度便大打折扣。
民间老百姓对真实历史产生不信任感,这恐怕也是乾隆帝始料未及的。
不过,相较于民间传说,官方的《清史稿》《实录》《圣训》等文献,
在当时特定的政治环境和历史背景下,依然是我们了解历史事实最为主要的依据。
它们经过了较为严谨的编纂和审核过程,具备一定的可信度。
只是,面对充满神秘色彩的宫廷故事,人们往往更倾向于相信那些富有传奇性的野史传说,毕竟正史大多枯燥无味。
这也使得乾隆的出身之谜,至今仍如磁石般吸引着无数人去探索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