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炎龙独立军”在军事上取得了不少胜利,但根据地的经济状况却日益严峻。长期以来,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双重封锁,使得根据地与外界的贸易往来几乎断绝,物资供应陷入了极度匮乏的境地。
兵工厂的生产面临着巨大困境,缺乏制造枪支弹药所需的钢铁、火药等原材料,产量大幅下降。农业生产也受到影响,由于缺少化肥和先进农具,粮食产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军民需求。生活用品更是稀缺,布料、食盐等基本物资价格快速飞涨,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林宇深知这事的重要性,经济问题若不解决,不仅会影响部队的战斗力,更会动摇根据地的民心。他再次召集各方人员,共同探讨摆脱经济困境的办法。
在会议上,经济部门的负责人忧心忡忡地汇报着现状:“司令员,目前我们的物资储备已经见底,再这样下去,部队的作战和百姓的生活都难以为继啊。”
林宇沉思片刻后说道:“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主动寻找出路。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对本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要想办法突破封锁,恢复与外界的贸易。”
首先,根据地组织了一批懂地质勘探的人员,对周边地区进行全面勘查。经过艰苦的努力,他们在山区发现了一处小型铁矿和一些煤矿资源。虽然规模不大,但对于急需原材料的兵工厂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林宇立即组织人力物力对矿场进行开采和建设。战士们和百姓们齐心协力,搭建起简易的采矿设施,开始挖掘矿石。同时,兵工厂的技术人员对现有的设备进行改造,以适应本地矿石的加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兵工厂逐渐恢复了部分生产能力,能够制造一些基本的武器弹药。
在农业方面,根据地大力推广传统的农家肥制作方法,鼓励百姓养猪积肥,提高土壤肥力。同时,组织技术人员改良农具,制作了一些简单实用的灌溉工具,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通过这些措施,粮食产量有所回升,缓解了一部分粮食压力。
为了突破封锁,恢复贸易,“炎龙独立军”派出了多支秘密贸易小组。这些小组乔装打扮,绕过敌人的封锁线,与周边一些相对中立的地区取得联系,用根据地的特产,如山货、手工制品等,换取急需的物资。
其中一支贸易小组在执行任务时,遭遇了日军的巡逻队。双方发生了激烈交火,贸易小组的成员们凭借着机智和勇敢,巧妙地摆脱了日军的追击,成功带回了一批珍贵的药品和布料。
随着各项措施的逐步实施,根据地的经济状况开始有所好转。虽然仍然面临诸多困难,但军民们看到了希望,士气更加高涨。大家坚信,只要团结一心,一定能够克服经济难关,为抗日斗争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