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诸师汇聚,铁血雄师铸锋芒(1 / 1)

在“炎龙独立军”的发展历程中,收编组建 101 师、102 师、103 师和 104 师成为了至关重要的阶段,这不仅壮大了队伍规模,更是提升整体战斗力的关键举措。

101 师的组建围绕着一支名为“雁北义武军”的民间抗日武装展开。这支队伍由当地的猎户、矿工和爱国青年组成,长期在雁北地区与日军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熟悉地形,擅长山地作战,凭借着简陋的武器和顽强的意志,给日军造成了不少麻烦。

林宇亲自前往“雁北义武军”的驻地,与他们的首领李大山进行深入交谈。林宇详细介绍了“炎龙独立军”的宏伟蓝图、坚定的抗日信念以及系统所赋予的强大资源支持。李大山被林宇的真诚和远大抱负所打动,决定带领三千余名弟兄加入“炎龙独立军”。

收编之后,林宇立即着手对这支部队进行全方位改造。从系统中调配了充足的先进武器,包括性能优良的三八式步枪、捷克式轻机枪以及数门迫击炮。同时,选派了经验丰富的军官和教官,按照现代化军事标准进行训练。经过数月的严格训练,101 师的兵力扩充至一万四千人。在编制上,设立了三个步兵团,每个团辖三个营,另有直属的特务连、侦察连、炮兵连和辎重连。参照历史上不同时期部队编制情况,这个规模在当时的环境下,已然是一支具备较强战斗力的山地作战劲旅。

102 师的前身是原东北军的一个残部。九一八事变后,部分不愿投降的东北军将士一路浴血奋战,辗转来到“炎龙独立军”的活动区域。这支部队有着正规的军事训练基础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但历经战火洗礼,人员和装备损耗严重。

林宇与该部将领王铁汉取得联系后,表达了诚挚的接纳之意,并承诺为他们提供恢复实力的一切必要支持。王铁汉被林宇的诚意所感动,率部两千多人加入。林宇为 102 师补充了大量美式装备,这些装备在当时堪称一流水准。同时,对部队进行了重新整编,充实兵员至一万五千人。师部下辖四个步兵团,增设了通信营、工兵营和骑兵连,使其具备了多样化的作战能力,参考历史同期部队编制,这样的配置在战场上拥有更强的适应性和战斗力。

103 师的组建颇为波折,它整合了多支分散的地方武装和土匪势力。这些队伍成分复杂,纪律性较差,但都有着一定的武装力量和战斗经验。林宇深知收编这些队伍的难度,但为了壮大抗日力量,毅然决定迎难而上。

他派遣得力干部深入各股势力,耐心宣传抗日大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经过艰苦的努力,成功说服他们放下成见,共同投身抗日大业。收编初期,人员总数达到四千余人。林宇对这支部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清除了害群之马,选拔出忠诚可靠的干部担任各级领导。从系统中调配了适合他们的武器,加强军事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造,103 师发展到一万三千人左右。编制上,设置了三个步兵团以及直属的警卫连、卫生队和运输排,逐步走上正轨,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抗日力量,其规模和编制符合当时整合多方力量后的实际情况。

104 师则是以一批学生军为核心组建起来的。这些热血青年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投笔从戎,渴望在抗日战场上挥洒青春和热血。他们文化水平较高,接受新思想快,但缺乏实战经验。

林宇看到了这批学生军的潜力,将他们集中起来,与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兵混编。为 104 师配备了先进的通讯设备和轻便武器,着重培养他们的军事素养和战斗技能。在不断的训练和实战锻炼中,104 师逐渐成长壮大,兵力达到一万二千人。师内编制为三个步兵团,以及教导队、担架队等辅助单位,成为一支充满朝气和战斗力的年轻部队,在历史上,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组建并发展起来的部队,往往有着独特的活力和战斗精神。

随着这四个师的成功收编与组建,“炎龙独立军”的实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各师在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后,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抗日力量,随时准备在战场上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书写属于他们的抗日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