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刻痕日历的指引下,林羽的日常耕耘变得有条不紊。新的耕种区在山洞深处焕发出勃勃生机,灰叶草和土豆按照既定的周期茁壮成长。他每日巡视着这片来之不易的绿洲,计算着每一株作物所需的养分和水分。然而,尽管有了蒸馏器和雨水收集系统,淡水资源依然是他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最需要精打细算的部分。
他深知,不同的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量各不相同。灰叶草耐旱,而土豆作为块茎作物,在块茎膨大期则需要大量的水分。如果浇水不足,产量就会受到影响;如果浇水过多,又会浪费珍贵的淡水,甚至可能导致根系腐烂。他需要一种精确的浇水方法,来最大化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林羽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日常使用的陶罐。这些陶罐是他用洞穴黏土烧制而成,虽然质朴,却承载着他的生存智慧。他拿起一个有细微裂纹的陶罐,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形成——利用陶罐的裂纹来控制水流量!
他将裂纹陶罐灌满水,然后观察水流从裂缝中滴落的速度。他发现,通过控制裂纹的大小,或者通过手指按压裂纹边缘,可以初步控制水流的速度。他将这种方法进行分级:裂纹较小、水滴缓慢渗出的,他将其定义为“1罐\/天”的浇水量,适用于灰叶草的日常维护;而裂纹较大、水流相对急促的,他则将其定义为“5罐\/天”的浇水量,用于满足土豆在关键生长期的需求。
林羽开始实践他的“滴水计量”法。他每天提着装满淡水或稀释“岩汗水”的陶罐,穿梭在试验田间。他根据刻痕日历上标记的作物生长阶段,选择不同的陶罐,精确地将水浇灌到每一株作物的根部。他密切观察着作物的反应,调整浇水量,力求达到最完美的平衡。他甚至会在岩壁上,用简单的符号记录下每种作物每日的耗水量,逐步建立起一套属于他自己的“植物需水数据库”。
最初,这种方法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水资源得到了更高效的利用,作物的长势也变得更加均匀。灰叶草郁郁葱葱,土豆藤蔓粗壮,预示着丰收的景象。林羽为此感到欣慰,他觉得自己又向着真正的自给自足迈进了一步。
然而,平静的表象下,总有新的挑战暗流涌动。大约一周后,林羽发现,他用于“滴水计量”的那些陶罐,其细微的裂纹竟然在不断扩大!在反复装水、搬运、以及水压的长期作用下,那些原本微小的裂缝逐渐演变为明显的漏缝,水流不再是缓慢滴落,而是直接从裂缝中渗漏而出,甚至形成细小的水柱。这导致他无法再精确控制浇水量,大量的水资源在抵达作物根部之前就被浪费掉了。
他拿起一个漏水的陶罐,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挫败感。他意识到,陶罐的裂纹虽然可以作为临时的计量工具,但其脆弱性使其无法长期承担这一重任。他不能坐视珍贵的水资源白白流失。
他立刻在“败者之碑”上添上了新的记录:“用陶罐裂纹控制浇水量(1罐\/天—5罐\/天分级)——裂缝扩大导致漏水。”他意识到,在末世中,即使是日常使用的工具,也需要持续的维护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