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属革命老区秀山县基本情况概述(1 / 2)

在重庆东南部,武陵山脉中段,四川盆地东南缘外侧,有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它地处渝、鄂、湘、黔四省(市)毗邻地区,幅员面积2462平方公里 ,辖5个街道、22个乡镇,总人口67万 ,宛如一颗镶嵌在渝东南的瑰宝,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

一、自然地理:山水相依的生态画卷

(一)地理位置

秀山位于东经108°43′ - 109°18′ ,北纬28°9′ - 28°53′ 之间 ,是连接重庆与湖南、湖北、贵州的重要交通枢纽 。它东和东北与湖南省花垣、龙山、保靖县毗邻 ,南和东南、西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相连 ,北和西北与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接壤 。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渝东南的门户,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连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枢纽 ,更是西部陆海新通道东线的重要节点 ,有着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 。

(二)地形地貌

秀山地处武陵山脉中段 ,四川盆地东南缘的外侧 ,境内平坝、丘陵、低山、中山互相交错 ,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中部是一个类似三角形的盆地 。多数地方海拔在500米至800米之间 ,西南部轿子顶海拔1631.4米 ,为县内最高峰 ;海拔最低点是石堤乡高桥村水坝的滥泥湾 ,海拔仅245.7米 。境内河溪纵横 ,河流切割强烈 ,地表起伏大 ,山脉、河流多顺构造线东北向布展 。地貌大体可分为平坝区、低山丘陵区、低中山区3个类型 ,西部和南部为低中山区 ,占幅员总面积的30.24% ;东部和北部为低山丘陵区 ,占幅员总面积的38.81% ;中部为盆地平坝区 ,占幅员总面积的30.94% 。

(三)气候特征

秀山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气温正常 ,降水充沛 ,日照偏少 。全年平均气温为16c ,一月最冷 ,月平均气温5c ;7月最热 ,月平均气温为27.5c 。地温和气温一样 ,7月最高、1月最低 。热量条件以溶溪、洪安、石堤河谷一带最优 ,年平均气温均大于17c ;平坝、浅丘地带平均气温在16c - 17c之间 ;“三大盖”及西部的轿子顶、南部的椅子山、东北角的八面山 ,年平均气温在10c - 14c之间 ;其余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4c - 16c之间 。常年降水量为1325毫米 ,80%以上年份降水量在1100 - 1700毫米之间 ,以5、7两月最多 ,均接近200毫米 ,1月最少 ,不足30毫米 。从旬季分布看 ,全年有3个月明显的降水高峰 ,即5月上旬、6月下旬或7月上旬、9月中旬 ,旬平均雨量分别为71.2、76.4、60毫米 。从四季降水分布看 ,以夏季降水最多 ,春季为次 ,秋季再次 ,冬季最少 ,分别占全年降水总量的37%、31%、24%和8% 。

(四)自然资源

1. 土地资源:秀山土壤类型多样 ,有水稻土土类、潮土土类、紫色土土类、黄壤土类、红壤土类、石灰岩土土类等6个类型 。县境中部的平坝是武陵山区最大的平坝 ,面积达758平方公里 ,土壤肥沃 ,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这里盛产优质粮油、中药材、茶叶、油茶、水果等 ,是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

2. 矿产资源:秀山矿产资源丰富 ,锰、汞矿储量居全国前列 。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锰、汞、钒、铅、锌、铜、钼、煤、硫铁矿等20余种 。其中 ,锰矿储量达2.4亿吨 ,是全国最大的锰矿石和电解锰生产基地之一 ;汞矿储量也相当可观 ,具有重要的开采价值 。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 ,为秀山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3. 水资源:水资源总储量25.3亿立方米 ,梅江河在城区蜿蜒而过 ,被评为重庆“最美河流” 。境内还有洪安河、平江河、溶溪河等大小河流33条 ,河网密度大 ,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3.4万千瓦 ,可开发量7.4万千瓦 。丰富的水资源不仅为居民生活和农业灌溉提供了保障 ,还为水电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

4. 生物资源:秀山生物多样性丰富 ,森林覆盖率达52.5% 。境内有维管束植物2000余种 ,其中珍稀植物有珙桐、银杏、红豆杉、伯乐树等 ;野生动物种类繁多 ,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云豹、林麝、白颈长尾雉、大鲵等 。此外 ,还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 ,如白术、玄参、金银花、黄精等 ,是中药材种植大县 。

二、历史沿革:岁月沉淀的文化脉络

(一)先秦时期

商周时 ,秀山县地属商于之地 。春秋属巴国南疆之域 。秦时 ,县地属黔中郡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先民们在此繁衍生息 ,创造了独特的巴文化 。他们以渔猎、农耕为生 ,与自然和谐相处 ,留下了许多古老的传说和遗迹 。

(二)秦汉至南北朝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 ,县地属武陵郡 。西汉始元三年(前84年) ,县地属巴郡涪陵县南境 。东汉建安时县地属丹兴县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省丹兴县置酉阳县 ,秀山境属之 。两晋、南朝时期不变 。这一时期 ,随着中原文化的不断传入 ,秀山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农业生产技术逐渐提高 ,商业活动也日益频繁 。

(三)隋唐时期

隋开皇中置务川县(今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县地改隶梁州务川县 。隋大业三年(607年) ,务川隶巴东郡 ,秀山境域仍属务川 。唐武德四年(621年) ,以巴东郡之抚阳、务川置务州 ,实行羁縻 ,县地属务州务川县 。唐贞观四年(630年) ,改务州为思州 。开元二十年(732年) ,秀山境属江南道思州务川县 。隋唐时期 ,国家统一 ,经济繁荣 ,秀山与外界的交流更加密切 。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开始传入 ,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四)宋元时期

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 ,于县境西南置平茶洞 ,属羁縻思州 。随后 ,县境内各地土着首领建有邑梅、平茶、石耶等地 ,号称“土知府” 。南宋淳佑十二年(1252年) ,县内先后建邑梅宣化军民府、平茶承化军民府、石耶顺德军民府 ,均隶属思州 。元大德六年(1302年) ,改邑梅为佛乡洞长官司 ,撤平茶承化军民府置溶江、芝子、平茶等处长官司 ,石耶顺德军民(土知)府不变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 ,农民起义领袖明玉珍在重庆称帝 ,国号“夏” 。时邑梅洞长官司主动献土归附 ,故改邑梅佛乡洞长官司为邑梅沿边溪洞军民土知府 。宋元时期 ,秀山地区的土司制度逐渐形成并发展 。土司们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高度的自治权 ,他们修建城堡、庙宇 ,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使得秀山的经济和文化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

(五)明清时期

明洪武四年(1371年) ,朱元璋推翻“夏”政权 ,因邑梅、石耶归附迟 ,明洪武八年(1375年) ,罢邑梅、石耶二土知府 ,并降为长官司 ,属酉阳宣慰司 ,不久改隶重庆卫 。撤溶江、芝子、平茶等处长官司 ,置平茶洞长官司 ,并分平茶地置溶溪芝麻子坪长官司 ,隶属湖广思南宣慰司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 ,上述二长官司直属四川布政司 。明永乐元年(1403年) ,改邑梅洞长官司隶重庆卫 ,割石耶司地(今平凯街道莲花、清溪场镇三合一带)置地坝洞副长官司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 ,溶溪苗民起义 ,反抗土司 ,赶走长官 ,迫使溶溪芝麻子坪长官司迁治酉阳上济里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罢溶溪芝麻子坪长官司 。自明永乐起 ,逐渐形成秀山地区历史上有名的“百里四司” ,即平茶洞长官司、邑梅洞长官司、石耶洞长官司和地坝洞副长官司 。这一格局延续至清雍正末年 。清雍正四年(1726年) ,西南地区开始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 ,邑梅、平茶、石耶三洞长官司及地坝洞副长官司献土改流 ,清置流官 。至此 ,清朝废除了秀山地区的土司制度 ,秀山土司建置到此结束 。清乾隆元年(1736年) ,清政府以邑梅、平茶、石耶、地坝四洞疆域并析酉阳东南境的石堤、打妖、晚森、宋农等原土司据地 ,始置秀山县(县治位于今清溪场镇三合场) ,因境内有“丹崖翠壁 ,秀色如画”的高秀山而得名 。初隶黔彭厅 ,寻废厅改隶四川省川东道酉阳直隶州 。清乾隆五年(1740年)于石堤设立巡检署 。清宣统末年(1911年) ,秀山宣布接受重庆军政府领导 ,结束清朝在秀山的统治 。明清时期 ,随着改土归流的实施 ,秀山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中央政府加强了对秀山的统治 ,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同时 ,汉族人口大量迁入 ,与当地的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相互融合 ,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 。

(六)中华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初年 ,秀山隶四川省川东道 。1934年 ,贺龙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秀山西南部创建川黔湘鄂边区革命根据地黔东苏区 。1935年 ,秀山隶属第八行政专员公署 。在中华民国时期 ,秀山经历了社会的变革和动荡 。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给秀山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但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革命精神 。在这片土地上 ,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和革命事迹 ,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1月7日 ,秀山解放 。11月20日 ,建立西南地区第一个县级人民政权机构——秀山县人民政府 ,隶属西南区川东行政公署涪陵专员公署 。1950年1月 ,改隶川东酉阳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2年9月 ,撤酉阳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复并入涪陵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秀山改隶之 。1983年4月4日 ,建立“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原行政区域未变 ,自治县人民政府驻中和镇 ,仍隶属涪陵地区专员公署 。1983年11月7日 ,秀山自治县成立 ,仍隶涪陵地区专员公署 。1988年5月 ,置黔江地区 ,秀山改隶之 。1997年3月 ,秀山自治县随黔江地区改隶重庆直辖市 。2001年 ,撤黔江开发区后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隶属重庆市直管 。解放后 ,秀山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党的领导下 ,秀山人民艰苦奋斗 ,努力建设自己的家园 。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教育、医疗、文化等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

三、民族风情:多元融合的文化盛宴

(一)民族构成

秀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 ,境内以土家族、苗族、汉族为主 ,另有瑶族、侗族、白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 ,共30个民族 。各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处 ,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土家族和苗族是秀山的主要少数民族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平凯、清溪场、石堤、峨溶、洪安等乡镇 ;苗族主要分布在隘口、龙凤坝、溶溪、龙池等乡镇 。

(二)民族文化

1. 建筑文化:土家族的吊脚楼是秀山民族建筑的代表之一 。吊脚楼一般依山而建 ,采用木质结构 ,底层架空 ,用于存放农具或圈养牲畜 ,上层住人 。吊脚楼的屋顶采用小青瓦 ,飞檐斗拱 ,造型独特 。楼内的装饰精美 ,木雕、石雕、竹编等工艺随处可见 ,展现了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苗族的建筑则以木质平房为主 ,房屋布局简洁大方 ,注重实用性 。房屋的墙壁上常常绘有各种图案 ,如花鸟鱼虫、神话传说等 ,充满了浓郁的民族气息 。

2. 音乐舞蹈:土家族的摆手舞是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 ,通常在重大节日或祭祀活动中表演 。摆手舞的动作简单而富有节奏感 ,舞者们围成圆圈 ,一边唱着古老的歌谣 ,一边摆动双手 ,模仿着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动作 ,如播种、收割、狩猎等 。苗族的芦笙舞也是极具特色 ,舞者们手持芦笙 ,边吹边跳 。芦笙的声音悠扬动听 ,舞者们的动作矫健有力 ,舞蹈中还融入了许多高难度的动作 ,如旋转、跳跃等 ,让人目不暇接 。此外 ,秀山还有花灯舞、板凳龙舞等民间舞蹈 ,这些舞蹈形式多样 ,风格独特 ,深受人们喜爱 。

3. 传统手工艺:秀山的传统手工艺丰富多样 ,如土家织锦、苗族刺绣、竹编、木雕、石雕等 。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 ,是土家族妇女用手工编织的一种传统工艺品 。织锦的图案精美 ,色彩鲜艳 ,通常以花鸟、动物、几何图形等为主题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苗族刺绣则以针法细腻、图案精美而闻名 ,刺绣的内容多为苗族的历史传说、生活场景等 。竹编工艺在秀山也非常流行 ,艺人用竹子编制出各种生活用品和工艺品 ,如竹篮、竹椅、竹篓等 ,造型美观 ,实用价值高 。木雕和石雕则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 ,展现了秀山人民的艺术才华 。

(三)民族节日

3. 秀山花灯节:秀山花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秀山花灯节是展示秀山花灯文化的重要平台,每年都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在花灯节期间,人们会举行花灯表演、花灯展览、花灯比赛等活动。花灯表演形式多样,有双人花灯、单花灯、双花灯、花灯戏等,表演时演员身着色彩鲜艳的服饰,手持花灯,随着欢快的音乐节奏,边唱边跳。唱词内容丰富,既有讲述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的,也有反映生产生活、爱情故事的,曲调优美,朗朗上口。花灯节期间,整个秀山县城张灯结彩,大街小巷都弥漫着浓厚的节日氛围,舞龙舞狮、民间杂技等表演轮番上阵,还有特色美食展销,游客可以品尝到秀山米豆腐、油粑粑、绿豆粉等传统小吃,充分感受秀山独特的民俗风情。

4. 三月三歌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秀山的土家族、苗族等民族会举办盛大的歌会。这一天,男女老少身着民族盛装,汇聚在山间田野、村寨广场。人们以歌传情、以歌会友,对唱山歌。山歌内容广泛,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劳动歌、情歌、盘歌等。青年男女通过对歌寻找心仪的对象,以歌为媒,互诉衷肠;老人们则通过唱山歌追忆往昔、传授生活经验。歌会现场热闹非凡,歌声此起彼伏,悠扬的旋律在山谷间回荡,展现出秀山人民热爱生活、热情好客的精神风貌。

(四)民族美食

秀山的民族美食独具特色,融合了土家族、苗族等民族的饮食文化。绿豆粉是秀山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以大米、绿豆为主要原料,经浸泡、磨浆、摊烙等工序制成,口感细腻,富有韧性。食用时,可搭配肉丝、豆芽、酸菜等佐料,再加上一勺鲜香的油辣子,味道酸辣可口,令人回味无穷。秀山米豆腐也是当地一绝,选用优质大米磨浆熬制,冷却后切成小块,配上秘制的调料,如花椒油、酱油、醋、蒜泥等,口感爽滑,清凉解暑,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小吃。此外,土家油茶汤也是极具特色的传统美食,以茶叶、油炸花生米、核桃仁、芝麻等为原料,用茶油炒熟后加水煮沸,再加入阴米、炒米等,香气浓郁,既能解渴又能充饥,是土家族招待客人的必备饮品。苗家酸汤鱼则以鲜鱼为主料,搭配苗族独特的酸汤烹制而成,酸汤采用米汤自然发酵而成,味道醇厚,鱼肉鲜嫩,酸辣开胃,体现了苗族人民独特的烹饪智慧。

四、经济发展:蓬勃兴起的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