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来。”
随即,一位体态婀娜的美妇步入室内,正是朱棣的皇后徐妙云。她在靖难之役期间,与朱高炽留守北平,为朱棣解除后顾之忧。
“不知皇后深夜来访有何要事?”李武略显疑惑,因朱棣尚未正式册封皇后,故称其为夫人。
徐妙云迟疑片刻,终于开口:“臣妾此次前来,实有难言之隐。”
李武稍作思索,示意她说下去。
“此事关乎家弟……”徐妙云顿了顿,“臣妾那弟弟世袭魏国公,统管中军都督府事务,曾是建文旧臣。他性情温和,却执拗如父,常令人生畏。”
“如今殿下登基,他恐心存不满,若冒犯圣驾,恐受严惩。故特来请教先生,看他近况如何。”
李武点头回应,脑海中浮现出历史中徐辉祖的经历:靖难之役时,他曾率军作战,掩护友军撤退,亦曾重创燕军。然而,明成祖登基后,他被削爵囚禁。
“此次靖难之役因我介入,仅历时不足一月,诸多历史细节或已改写。”李武低声自语,随即掐指推算。
这般简单的问题,无需深思便有了答案……
最终,由于李武的影响,这场靖难之役不仅持续时间极短,且诸多历史事件未见发生。
在白沟河之战中掩护李景隆撤退、眉山大捷击败燕军等事迹皆未发生。历史因战事频仍且时间漫长,徐辉祖多次与燕军交锋。然而现实中战局急促,朱允炆忽略了徐辉祖。李景隆失败后,他主要驻守长江。唯一冲突为守城战。
按理说,徐辉祖不该再引起朱棣注意。但他在朱棣入南京、召集百官时称病不出,再次成为朱棣目标,被随意安上罪名软禁在家。“这家伙真是和徐皇后一样固执。”
李武对此无奈叹息,随后神色怪异:“徐辉祖是难得人才,曾战败朱棣却未受重用,若朱允炆让他领军,结局定不同。”简单评价后,李武将此事告知徐皇后。
徐皇后听闻立即恳求李武向朱棣求情,只愿弟弟平安。李武并不意外,毕竟姐姐怎忍弟弟终身困居?但为徐辉祖求情令他迟疑,忠诚于朱允炆者即便有才亦应约束。
“夫人稍候。”
李武闭目施展嫁梦之术后进入徐辉祖梦中。此梦较上次给朱棣之梦更真实但仍不失梦幻感。李武化作徐达模样,改变场景并将徐辉祖唤至眼前。
“父亲!”
徐辉祖见状大惊跪拜,痛陈多年经历。李武听他提及朱棣登基时发问:
“若朱允炆尚在,你会助他吗?”
徐辉祖闻言愣住,片刻后叹气摇头:
“不会,虽不愿承认,但朱允炆确实不如朱棣,大明交给前者不如后者。”
靖难之役的一个月里,他本有机会扭转局势,却一次次错失良机,直至最后仍重用李景隆那个昏庸之人。“我徐家只忠于两人,一是太祖,二是大明。”
李武听后嘴角浮现笑意,“不愧是中山王之后。”
话落梦醒,对仍在王府等待的徐妙云说道:“此事我会尽力而为。”
第133章离去,百官送行!(求订阅)
徐妙云闻此喜形于色,行礼道:“臣妾代舍弟感谢李先生恩德。”
李武微笑回应:“夫人无需多礼,不过是举手之劳,若令弟被囚致死,于大明亦是损失。”
徐妙云注视李武,似有所思,神情微疑:“李先生适才突然离去,南京是否出事?”
李武摇头,“非也,我去见了令弟。”
徐妙云不解:“若见臣妾弟弟,怎会来得这般快?”
李武答:“乃梦中所见,夫人可还记得陛下如何识得我?”
徐妙云沉思片刻,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又担忧地问:“梦中舍弟可曾冒犯先生?”
“并未。”李武笑答,“我问令弟能否忠于建文帝,他与徐家皆忠于大明。”
“正因这句话,我才答应相助夫人,中山王后人,满门忠义。”
徐妙云心头的大石终于放下,轻舒一口气,离开李武房间,漫步王府回廊,迎着晚风,望向南京方向低声念叨:
“祖辉若得李先生赏识,定前程远大,切勿再糊涂,远离朱允炆党羽。”
忽见朱高炽房内烛火明亮,心中隐隐作痛。
自瓦剌入侵以来,儿子从未安睡。
徐妙云担心朱高炽身体垮塌,在外稍待后入厨熬制一碗姜汤送去。
次日。
南京城,天朗气清。
通济门外,文武百官排列两侧。
数万士兵持戈而立,烈日当空,纹丝不动。
武官尚能承受,可文官体质较弱,被烤得汗如雨下,渐渐支撑不住,不时举起衣袖擦汗。
私下里,靠近的同僚低声交谈。
“陛下为何召集群臣?”
“听说要送国师回北平……”
“仅国师一人回北平?究竟发生了何事?”
“不清楚,但我猜测,或许是北平出了变故。”
“这不大妥当吧?说不定陛下忌惮国师权势,找个借口将其遣往北方。”
“你多虑了,我看陛下对国师颇为敬重。”
“或许是要国师先行至北京,为迁都做准备。”
“对对对,我也这么认为。”
“说话小心些,免得祸从口出,丢了性命。”
文武百官议论纷纷,却无人知晓瓦剌南侵之事。
南京刚攻陷,局势尚未稳固。
若此时告知众人北方形势,恐引发人心浮动。
毕竟,李武孤身前往北平,对抗数十万敌军,连朱棣都不完全相信,更别说这些大臣了。
到时定有人劝谏朱棣北上增援,不论是否成行,都会徒增麻烦。
因此,朱棣刻意隐瞒了北平的消息。
此事虽小,不足挂齿。
朱棣立于百官之前,在城门口等候。
他的眉宇间透着几分忧虑。
他对北方局势甚是关切,但诸位切勿误解,朱棣的忧虑并非担忧李武单独赴险。
他对李武极为信赖,忧虑的是自己无法亲临战场。
若可以选择,他宁愿奔赴前线杀敌,亲手将瓦剌之辈葬送于北平。
可惜李武言明,他不可同行,否则瓦剌诸部必会闻风而逃……
“可惜,未能亲手斩杀**!”
朱棣忍不住叹息。
姚广孝轻声安慰:“陛下无需忧虑,北平虽重要,即便李先生全歼敌军,迁都后仍需北伐,届时陛下可建功立业。”朱棣摇头叹息:“话虽如此,仍是憾事。”忽而目光闪烁,问道:“道衍,大军若留北平,朕随李先生暗中回北平如何?”
姚广孝闻言,险些跌倒。
“陛下若离开,南京城恐怕就要陷入停滞了……”
朱棣无奈地叹息。
不久后,姚广孝转移了话题。
“陛下觉得,李先生会用什么法子留住那些人?”
提到此,朱棣顿时来了兴致,结合李武先前施展过的法术,饶有兴致地猜测起来。
就在朱棣兴致正浓时,李武自南京城中走出。
环顾四周庞大的队伍,他苦笑一声道:“陛下,实在不必如此兴师动众。”
他知道朱棣是来送他的,却没料到场面如此盛大……
朱棣说道:“国师地位尊崇,理应如此。”
看着朱棣崇敬的眼神,李武心中突然有些担忧:等北方战事平定,他是不是要给我立个雕像?若是这样,得提醒他一句——陛下,别因奇景误了国事啊!
呵,不过是玩笑。李武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随即说道:“北方情势危急,李某就此告辞。”
朱棣点头表示理解:“朕明白,虽不能随先生北上,但至少要送一程。”
李武未再推辞,与朱棣缓缓前行。随后,百官和将士们也依次跟上。
许多人望着李武的背影,面露好奇。
“谁清楚国师的来历?靖难之前,我从未听闻此人。”
“我也查过,毫无头绪,像是凭空出现似的。”
“李先生莫非真是天界仙人?”
“这说法未免太夸张。”
“可那些神奇的手段,确实难以想象出自凡人之手。”
“你们难道不怕死?竟敢议论国师?”
“小声点,小心陛下听见了,一剑杀了你……”
众人继续前行,约半个时辰后来到长江边。“陛下,到这儿就好。”
李武停下脚步,转身向百官行礼后说道:“诸位止步吧!”朱棣亲自恭送李先生。
拱手行礼间,李武开口道:“临行前,李某尚有一事需禀明陛下。”
“不知李先生所言何事?”
朱棣满是疑惑,为何昨晚见面时未曾提及?
莫非后来出了什么事?
南京城中的事,不该隐瞒于己。
昨夜并无特别之事。
李武听后笑道:“不过小事。”轻抚下巴,又问:“陛下如何看待中山王?”
听到这个问题,朱棣一时怔住,满心疑惑。
怎会突然提到中山王?
中山王徐达,身为魏国公,是明朝开国元勋之一,也是少数寿终正寝的元老,还是朱棣的岳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