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仁川。

日本水军刚击溃**水军,便成功登陆仁川。**与日本皆因资源匮乏,低级士兵与高层将领装备差异显着,这使得双方交战时对精英战斗力依赖极高。此次突袭,日本派出了战斗力极强的武士。

\"敌怯,吾破其防。\"

指挥官藤堂高虎一声怒吼,完成血振后,手持武器带领士兵发起冲锋。足轻士兵接到命令,蜂拥向海岸,对**海军基地展开袭击。该基地在之前的海战中已遭严重破坏,此刻足轻的任务只是清理残敌。

很快,足轻消灭了剩余的**军队,完全掌控海军基地。藤堂高虎占领此地后,日本正式进入**内陆。连续攻克多座城镇后,**指挥官胁满安治将**五万大军围困于釜山城外。

\"速射,推进!\"

在武士指导下,足轻发起冲锋。城头箭矢如雨,但城下有弓箭手和火铳手提供掩护。**长期受大明庇护,自身火器发展迟缓,加之大明限制**铁器供应,使其难以自制充足火器。

尽管日本同样贫困,但在军备投入上毫不吝啬,因此仍能形成火力压制。在如此猛烈攻击下,**军队伤亡惨重,城防设施损毁严重,人员死伤加剧。

\"坚守!\"

**守将李似世无奈高喊。他深知此时**军力不足,若这些部队全军覆没,未来再集结强大武力将极为困难。一旦损失过大,**将无力继续作战。无论如何,此地必须守住。

然而,望着步步逼近的敌军,李似世眼中尽是绝望。\"砰——\"一颗弹丸击毁垛口,砖石四溅,击中他的头盔。李似世凝视着如潮水般涌来的日本足轻,咬牙高呼:\"全军听令,随我出击!\"

最后的兵力集结在他身边,众人一同发起反击。

这是一场殊死的反击战,李似世将生死置之度外,一心只想尽可能多地消灭敌军,同时直取敌将首级,完成一次斩首行动。

刀光闪烁,血雨弥漫,金戈交击之声不绝于耳。李似世已记不清挥刀多少次,但显然局势即将走到尽头。

“轰——”

猛烈的炮火骤然响起,突如其来的巨响终结了这片战场上的厮杀。

“明军?”

李似世昏迷前的最后一幕,是看到身披重甲的明军自侧翼突袭而来,直逼日军阵后。

当他恢复意识时,眼前的明军将领正代替他指挥全局。严格来说,这并不完全准确,毕竟战场上的士兵混杂着日、明两国,己方兵力几乎所剩无几。

李似世遥望这一切,直至明军将领彻底击溃日军。

此人正是李武派遣而来的姚广孝,也是此次明军援军的统帅。

明军历经数次改制后,早已脱离**时代,转而以火器为主导,**为辅助。

如今的明军全面配备成本低廉、防御稍弱的棉铁甲,主武器为火器,部分火器还额外安装了**,在近距离战斗中充当主要输出手段,副武器则是弯刀。

凭借强大的火力输出,明军迅速歼灭了装备低劣的步卒,并与装备火铳的铁炮队展开交锋。

火铳已被李武的军事改革淘汰,全军现装备990燧发枪。密集的枪弹让明军迅速占据优势。

“岂可修……”

监战的胁满安治目睹此景,眼中满是不甘。

眼看胜利在望,怎会如此迅速陷入劣势?

怒火中烧下,胁满安治下令全体武士集结,向明军发起冲击。

与普通步卒不同,武士全员披甲,虽无法完全抵御燧发枪,但在面对火炮时亦显吃力。不过,这样的配置已然远超普通步卒,他们顶着弹雨冲至明军面前。

“西内!”

一名武士高呼,举起太刀猛劈向一名明军。

明军所穿铠甲以内铁片为核心,外覆棉布,防箭尚可,却对弹丸和兵刃具有极强防御力。

太刀击中铁片,布料被割裂,火花四溅。

明军稍作迟疑,随即反击,抄起武器迎击。

燧发枪弹仓开启,那名武士已连续挥刀击打铠甲。铠甲受损严重,明军士兵趁机探身而出。

“噗嗤——”燧发枪**穿透武士铠甲,在其胸口留下血洞。

太刀虽为双手持握,挥舞迅捷,但破甲能力有限。面对明军普遍配备的布面甲,只能留下多处划痕,无法真正破防造成伤害。

李武所率明军改用长枪型燧发枪,虽攻击节奏稍缓,但威力显着提升,一击即可重创对手。

在击退来袭的武士部队后,朝堂之上亦有重要外交交涉。李武亲赴王宫,直言来意:“李王爷,此次大明出兵并非无偿。我们需要贵国配合行动,在战时接管军队指挥权,战后派驻总督。”

此话意指,大明将全面掌控该地。这一切皆由李武策划,他不愿目睹后世某些国家扭曲历史的行为。

若今日孔子为他国人士,明日北方疆土归属他人,实属荒谬!

李武决心将此地纳入大明版图,同时承诺善待当地百姓,绝不会施行残暴统治。

李武曾为受压迫者,深知其中苦楚,故立志避免重蹈覆辙。

“这……”李王迟疑不定。归附大明本为保全自身权位,然如今大明欲加强管控。

李武察觉李王顾虑,安慰道:“请放心,你的地位我方会维持,仅削弱部分权力,其他一切如旧。”

李王仍显犹豫,不愿轻易放弃权柄。然而局势紧迫,他最终勉强应允:“我答应这些条件,只盼大明能许我安逸度日。”

此乃李王底线之求乎?

李武点头表示认可:“我能够确保你所拥有的一切保持不变,但从今以后,这里将成为大明的一部分。”

对方抬起头,难以置信地望向李武。

面对的是李武坚定不移的目光。

短暂的对视后,对方终于妥协:“好吧,我接受你的条件……”

于是,对方发布了“退位诏书”,将土地交予大明。

为了避免当地官员产生抵触情绪,李武特别安排对方继续居住于旧王府安享晚年。同时,他将半岛划分成多个郡县,让当地官员保留原有职位,实行分而治之的策略。

此外,李武还将大明淘汰下来的多余装备尽数运送至此,配发给当地的军队,并派遣大量军校毕业生前往基层担任军事顾问,指导士兵作战。

此举不仅提升了新晋**的实战经验,还增强了大明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为未来的战略部署奠定了基础。

除却对半岛的支持,李武还在海上布置了力量。

他对海军的要求是:首要任务是夺取制海权,继而实施登陆作战,直击日本本土,同时围堵已登陆的日军部队。

切断其补给线后,日军再想持续作战便难上加难。

战争胜负往往取决于后勤保障,在武器未形成绝对优势时,后勤便是决定性因素之一。

此刻,一支海军舰队自渤海启程,驶向日本海。

舰队指挥官叶楼,是一名精通水战的将领。若非当前航母编队空闲,本应由他统帅全军。

叶楼凝视着这片看似平静的海域,脑海中盘算着各种海战策略。

忽闻侦察船只传来情报,称前方有大批运送士兵的民船及护航军舰。

运输船队?

叶楼敏锐察觉到这是个至关重要的信息。

近处便是敌方舰队,若让这批运输船顺利到达战场,将对己方造成毁灭性打击。

因此,趁敌人尚无还手之力,果断出击将其消灭,或许才是最佳选择。

叶楼思忖至此,立即下令舰队加速前行,直扑敌阵。

此刻,日本运兵船队的统帅是毛利高正,其麾下船只除必要的民船外,真正具备战斗能力的战船寥寥无几。

但毛利高正毫不在意——一个**海军基地已被攻陷,他还会惧怕什么?

自仁川基地失守后,海上制海权基本落入**之手,他还会担忧其他事吗?

事实证明,flag往往成真。

正当毛利高正率舰队推进时,有足轻急报称,宣城附近出现大规模舰队。

毛利高正一惊——他没料到在这种局势下仍有**海军前来迎战。

片刻后,他又冷静下来:自己的舰队虽无力取胜,但掩护运兵船撤退应无虞。

他对**水军的实力并非毫无认知,他认为自己的舰队足以拖住敌人。

于是,毛利高正手中的指挥扇一挥:“全军听令,运兵船继续前进,所有战船随我迎战!”

号令下达,各战船迅速集结,向渐显轮廓的敌舰队驶去。

毛利高正紧握太刀,命令炮手待命。

日本火器主要有三种:重型火炮“国崩”、可肩扛的“大筒”及火铳“铁炮”。

另有类似轰天雷的“焙烙玉”,以及装填多枚弹丸的“千人杀”“千鸟落”。

此刻,毛利高正手头并无足够的国崩,多数水兵仅配备铁炮与焙烙玉。

但他丝毫不在意武器差距——他并未察觉到**。

在与**交战时,对方的火器远不如他,甚至几乎无火器,全靠**作战。

在他看来,自己才是占据优势的一方。

毛利高正催促舰队加速,很快便能看清敌舰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