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思虑后,重新拟定改革方案:

“首先,陛下自行组建一支新军,对该军施行新政;

其次,各地军队仍保留原有体制,但在基层增设文官负责军纪与思想工作;

最后,秘密筹建一支特殊部队。”

朱棣阅后,对前两点表示赞同,唯独第三点略显疑惑。

“国师,这‘特殊部队’到底是什么?难道还能飞天不成?”

“陛下且看。”

李武呈上早已绘制完成的图纸。

那是一系列空中飞行器的设计图,包括热气球等大型装备以及单兵滑翔翼等小型装置,皆能让使用者翱翔半空。

此外,李武还整理出诸多关于空中作战的理论。

这些图纸是他与工匠多次讨论后的成果,而那些理论则是李武凭空杜撰的。

尽管他前世接触的相关书籍不多,但依然完成了这部着作。

毕竟在这个时代,连飞行器都还未出现,即便理论粗糙,也足以领先世界。

这份关于空中力量的文献很快引起朱棣的兴趣。

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将领,他深知此类事物的价值。

一见这些文字,朱棣便意识到这对大明而言无异于一场军事理论与战力的全面革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热气球虽易损毁,却无需跑道即可升空,仅需一块平地即可操作。

一旦应用于战场,必将掀起一场深刻变革。

“国师,此物……”

朱棣沉吟良久,终于迟疑开口。

“此物成本低廉,大明集体化后的生产力完全可以承受这样的开销。”

确实,大明推行生产集体化后,各类物资产量显着提升,若技术得以推广,这些物品的生产将不成问题。

朱棣确认无误后,点头说道:“既如此,便由先生着手实施吧。”

于是,一场新的军事改革拉开帷幕。朱棣于京城整合禁卫军与御林军,招募新兵重新训练,组建了一支全新的军队,其编制与以往截然不同。

这支军队摒弃了传统的卫所制度,转而采用接近现代的编制体系。每五人成一组,设一名组长及两名副组长,还配备一名政治指导员和一名医护兵。两组构成一班,设正副班长各一名。五班组成一排,两排为一连……依次类推,分别为营、团、旅、师、军。

这支部队总计五万兵力,但包含通讯连、医疗连、后勤连等众多支援与指挥单位。凭借古代科技,竟打造出一支接近近代化的军队。

这般军队如同历史上的戚家军一般,属于准现代化部队,战斗力同样可达到令人胆寒的水准。三千敌军被歼灭,自身损失却不足百人,如此悬殊的伤亡比例,足以震惊当时的任何势力。

然而,将文官引入军队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首先,许多被关押的文官平日养尊处优,不愿投身基层担任指导员;其次,部分出身寒门的文官,尽管与普通士兵同级,却需在教化院从事相关工作。而教化院承担的舆论管控与百官监察任务几乎耗尽了所有寒门文官资源,使得大明难以找到足够多愿意投身军队基层的文官。

这让李武颇为头疼:本想先推进军事改革再开展教育,但如今发现教育缺失会严重影响军事改革的全面实施。无奈之下,他只能静候教育改革的到来。

至于那个**的筹建计划始终秘而不宣,外界对此毫不知情。**内部的各类飞行装置在工部工匠的努力下悄然推进,相关人员的选拔更是对外界严格保密,候选者甚至不清楚自己参与的是何种选拔。

“学堂无需费用?”

此政策颁布后,民众普遍感到困惑。新政在各地县区设立新型学堂,涵盖经史子集、天文地理以及自然科学等内容,且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同时要求适龄儿童按照法定年龄入学。

年满五岁起,不论男女均需入校学习,甚至十几岁的青少年也不例外。这一决定引发了不少争议。

对于许多家庭而言,这个年纪的孩子往往已承担起协助劳作的责任,入学无疑会减少家中可用的劳动力。尽管有官府强制推行,却鲜有人自愿响应。即便是在生产全面集中化的背景下,未成年儿童实际上无需参与劳动,但家长们传统的观念依旧根深蒂固。

对此,李武颇为苦恼,只能宣布学校提供食宿保障。消息传出后,大批贫困家庭纷纷将子女送往学堂。从此,一套完善的教育体系逐步成型。

自那时起,新科举制度亦随之调整,仅限学堂学生参加选拔。考试内容不再局限于选拔官员,而是涵盖各领域知识。无论是工匠、科学家、文人,还是农民,其所需的专业技能都将纳入课程。每位教师只需精通某一领域即可执教,虽然思想教育仍由文人主导,但各类专业课程同样不可或缺。

这类学堂已具备现代学校的雏形,但由于李武高度重视思想建设,“班主任”式的人物依然多为出身寒门的文人。思想工作无论何时都至关重要。试看俄国,因思想工作的缺失导致**后局势反复,从红色到白色政权更替便是明证。若思想工作到位,便能有效避免**主义和保守思想的蔓延。

然而,李武很快注意到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女性权益。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女性的地位普遍较低,即便他开放女子入学,也鲜有家长愿意送女儿读书。多数人认为女子终归要嫁为人妇,因此对她们的教育并不重视。结果,女学生的数量极少。

面对这种情况,李武也无计可施,毕竟这些观念早已深深扎根于民众心中。他所能做的,唯有通过思想宣传提升公众意识,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给女性,并推动废除缠足、婚后改姓等陋习。至于思想层面的转变,则需要留给时间去慢慢影响。

可以确定的是,李武的举措必然会在民间激起强烈反响……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李武还创建了多个机构,用于吸纳各类专门人才。在科学领域,他成立了各级研究院,明确要求研究人员专注于技术领域的探索与创新。

工程领域的人才尤为紧缺,大明的众多大型项目急需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技术工人。

当前,大明的所有职位均由官方依据实际需求设置,这种方式有效避免了资源和人力的浪费,同时也防止了个别问题引发整个行业的衰退。

各类学科的毕业生一毕业即被分配至相应岗位,从而杜绝了以往因失业带来的社会治安隐患。

尽管世人不明**,但李武深知失业会带来连锁反应,类似现象将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治安恶化、暴力频发等。

为应对这一挑战,李武决心妥善解决失业难题。虽然失业暂时维持了劳动力市场中的压迫性局面,让工人工资持续走低,但李武并不担忧,因为大明的所有工场皆由官方运营。

提升工人待遇不仅能改善民生,还能**消费,促进经济发展。为此,大明特设机构负责分配工作事宜。

李武坚信,随着制度完善,大明必将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然而,李武内心仍存疑虑:大明是否应涉足大航海时代?一方面,西方诸国正迈向这一阶段,大明理应先行一步;另一方面,作为庞然大物的大明一旦加入,势必将给欧洲列强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未来的历史轨迹或将超出他的预想。

即便李武掌握地煞七十二术可窥探未来,但他无法确保预见之后总能找到解决方案。他的预言仅限于揭示最糟情况,具体因果关系只能依靠历史常识推测。

若出现不可控的历史变局,他的先知能力可能沦为摆设。

就在李武徘徊不定之际,一则消息传来:满者伯夷帝国卷土重来。上次战败后,两国签订合约,但近期该帝国频繁挑衅,其舰队多次闯入曾被封锁的港口,与当地海盗交易。

大明水师多次驱逐无效,最终招致对方强烈不满。如今,满者伯夷帝国已整军待发,一支新型舰队准备迎战大明。

大明水师因无令可循,始终采取守势,未曾主动出击。

有关是否开战的消息迅速传至朝廷。

“不过区区南蛮,想战便战!”

朱棣听闻后轻蔑说道。上次因国内尚有诸多工程需处理,不得不议和,如今诸事已毕,岂容挑衅而不回应?

“传旨,开战!”

“起兵!”

鼓声骤起,大明水师正式出征。朱棣此次决意与满者伯夷帝国全面开战,集结庞大舰队。此次出征,大型战舰三十余艘,中小型战舰近百艘,自泉州启航,驶向两广港口。

此时,满者伯夷帝国新任统帅卡洛斯亦整装待发。其麾下拥有大型战舰二十五艘,中小型战舰数百艘,此乃该国全部海上力量。

建国以来,满者伯夷帝国即以舰队四处拓展疆域。如今,其领土已涵盖大洋洲部分地区、东南亚三分之一及南海若干岛屿。

虽陆地实力逊于大明,但海战之力却不输大明主力舰队。

“元帅须知,大明军中有妖道,能施法术。”参与过上一场战事的老兵提醒卡洛斯。

卡洛斯点头:“传闻终究不及亲眼所见,想不到世间真有此事。”

让海水分流,凭空生火,这些传闻中的奇事竟成现实。大明果然是传言中那般神奇国度。

卡洛斯视大明为劲敌,此次参照前次失利经验,大幅改进船只。新增灭火水桶与防坠急停装置。

“纵然大明有操控妖术之人,我满者伯夷勇士亦无所畏惧。”卡洛斯眺望远方说道。

满者伯夷帝国与大明立场截然不同。他们认为是大明破坏和平条约,驱逐来港贸易的本国船只从而引发冲突。

当然,大明从未承认有过这般荒诞协议。

朱棣从未批准开放港口,此事皆由周玉林等人擅自行动。对此,朱棣与满者伯夷帝国均毫不知情。

目前,双方舰队已在南海集结完毕,大战一触即发。明军驻扎于两广沿海港口,而满者伯夷则隐匿于南海诸岛间。

双方侦察舰频繁交火,逐步摸清彼此实力。\"满者伯夷的轻中型舰只优于我国,且数量占优,我方唯有依赖重型舰只火力压制取胜。\"李武坦言不懂军事,遂将决策权交予诸将。

姚广孝主张以重型舰只正面迎敌。叶楼却持异议:\"满者伯夷对我方同样熟悉,绝不会贸然接战。其强项在于轻中型舰只,必充分利用此优势。若占据岛屿突袭,我军将陷被动。\"

确实,满者伯夷依托岛屿穿梭,借助地形设伏,明军优势无从施展。

\"那该如何应对?\"

姚广孝对水战缺乏经验,叶楼却见解独到:\"应引诱敌舰队出港决战……\"话未尽,似有所顾虑。

明军中型战舰对阵满者伯夷时,无论速度还是火力均处劣势。虽已缴获大量燧发枪,但尚未仿制完成,更遑论全面装备。

此策虽佳,无奈明军无力执行。\"看来唯有主力舰队深入敌岛,方能迫使决战。\"

用中型舰无法抗衡,重型舰又易被敌所制。权衡之下,只能冒险选择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