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玉盘生烟(1 / 2)

四更天的月光被晨雾浸得发白时,苏婉儿就醒了。

袖中铜牌贴着心口,像块被捂热的玉,烫得她指尖发颤。

她摸出铜牌,对着窗缝漏进的微光看——青玉菇纹路在晨雾里泛着淡青色,连花瓣上的露珠都清晰得能数出七颗。

\"百味通灵。\"她轻声念着,将铜牌按在唇上。

系统提示说能辨百种异味,昨夜她还半信半疑,此刻却突然想起御膳房后巷那坛腌菜。

前日查账时,她曾掀开陶瓮盖,只觉酸气冲鼻,可现在回想,那酸气里是不是还藏着丝若有若无的苦?

晨钟刚响过第三声,苏婉儿就往御膳房去了。

张厨子正蹲在廊下擦铜锅,见她来,手忙脚乱要起身,却被锅沿撞得膝盖一弯。\"苏伴读怎的来得这样早?\"他声音发哑,眼尾青黑,\"昨儿夜里我把膳房里里外外翻了三遍,连灶灰都筛过,可那青玉菇粉......\"

\"张叔。\"苏婉儿弯腰替他拾起掉在地上的抹布,指尖触到他掌心的老茧。

她忽然凑近陶瓮,深吸一口气——酸芥菜的腥气裹着花椒香扑面而来,可在最深处,确实浮着丝极淡的苦,像晒干的茶叶梗。

\"是青玉菇。\"她退后半步,目光灼灼,\"陈立往腌菜里掺了粉,每日取两筷送御膳,量少到验毒银针都未必查得出。\"

张厨子的手猛地一抖,抹布\"啪\"地摔进泥水里。\"我就说......\"他喉结滚动两下,浑浊的眼里突然泛起水光,\"前日王司膳还笑我多心,说主子们用膳讲究,哪能天天翻旧菜坛子......\"

\"不是你的错。\"苏婉儿按住他发抖的肩膀,\"是制度的错。\"她望着灶房里进进出出的小太监,他们端着食盒穿堂风似的掠过,却没一个人能说清这盒鹿茸羹的鹿是哪座山猎的,这把香菇是哪个庄子晒的。

方公公的尖嗓音突然从院外飘进来:\"苏伴读,陛下召您去御书房。\"

御书房里飘着松烟墨的苦香。

赵顼站在书案后,手里捏着封拆开的密报,纸角被他捏得发皱。\"前朝左谏议大夫周慎行。\"他将密报推过来,墨迹里浸着冷意,\"当年他儿子因贪墨被先皇后父家参倒,悬梁自尽。\"

苏婉儿扫过密报上的名字,后颈泛起凉意。

周慎行告老还乡已十年,却在京郊置了处庄子,庄子里的厨娘每月十五往陈立手里送个油纸包——里面正是青玉菇粉。

\"他想让朕神思恍惚,再借言官之口说朕怠政。\"赵顼的指节抵着案几,骨节发白,\"你那日说要整顿御膳房,现在可有章程?\"

苏婉儿从袖中摸出个竹片本子,封皮上还沾着昨日查账时的面粉。\"膳品溯源制。\"她翻开本子,第一页密密麻麻记着\"太行鹿苑江南竹菇庄\"的印信样式,\"每样食材须有产地印、经手人画押,从采买到上桌,每道手递手都要登记。\"

\"还有膳师轮岗制。\"她翻到第二页,\"御膳房十二局,每三月换一次掌勺。

若有疏漏,前后两任同罪。\"

赵顼盯着本子看了半盏茶的工夫,突然低笑一声。\"你这小脑袋,倒比户部的账房还精。\"他抬眼时,目光里的冷意散了些,\"准了。

明日就下旨,着你协理御膳房改革。\"

御膳房的炊烟刚升起来时,苏婉儿又找着了张厨子。

他正蹲在柴房里收拾铺盖,旧棉被团成个灰团子,压着半块发硬的炊饼。

\"张叔要走?\"她倚着门框,看他粗糙的手指把被角理了又理。

\"我这把老骨头,连碗干净饭都做不周全。\"张厨子吸了吸鼻子,\"昨儿夜里我数了数,在御膳房当差三十年,经我手做的万寿宴有八回......\"他突然哽住,抓起炊饼用力咬了口,碎屑扑簌簌落进衣领。

\"您当差三十年,比谁都清楚膳房的灶火该怎么烧。\"苏婉儿走过去,将新拟的官牒拍在他铺盖上,\"陛下新设了膳务总管,专管溯源登记。

这职位,除了您这样既懂庖厨又识得庄头印信的,谁担得起?\"

张厨子抬起头,眼眶红得像刚烫过的虾。

他抖着手翻开官牒,见\"张全\"二字端端正正落在\"膳务总管\"下方,突然\"噗通\"跪在地上。\"苏伴读......\"他额头抵着青石板,声音闷得像擂鼓,\"张某这条老命,往后就拴在膳房里了!\"

暮色漫进御花园时,方公公捧着明黄缎盒来找苏婉儿。\"陛下说,明日早朝后在养心殿见您。\"他压低声音,眼角的笑纹堆成朵菊花,\"盒子里是新制的牙牌,您且先收着......\"

苏婉儿接过缎盒,指尖触到盒底凸起的纹路——是\"御膳监丞\"四个小字。

晚风掀起她的裙角,远处传来宫娥们收灯笼的脆笑。

她望着渐暗的天色,忽然想起赵顼今日说的话:\"这潭水,你既已触到底,便陪朕把它搅个透亮。\"

而她知道,更汹涌的浪,才刚刚要起。

晨雾未散时,养心殿的鎏金铜鹤香炉已飘出沉水香。

赵顼换了件月白暗纹常服,正倚着明黄软枕翻《齐民要术》,听见廊下脚步声,头也不抬便道:\"方全,去把东暖阁的翡翠盏取来。\"

\"陛下。\"苏婉儿的声音比檀香更清透,\"是臣女来了。\"

赵顼手一抖,书页\"哗啦\"翻过去三页。

他抬眼时,正见她捧着明黄缎盒站在门口,晨光从她身侧漏进来,将发间银簪照得像根细瘦的月光。\"倒比朕还守时。\"他指了指案前的绣墩,\"坐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