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登基称帝,再造盛世(1 / 2)

【万邦来朝,人心所向】

公元187年秋,洛阳城内张灯结彩,百姓欢腾。自虎牢关一战以来,赵信以仁义治世、以铁腕安邦,短短数月间便整合中原、江东与荆州三方势力,使战火纷飞的大地重归安宁。各地官员纷纷上表:

“陛下圣明,恩泽四方。”

“非君王之德,不能安定社稷。”

“愿陛下正位九五,以慰苍生。”

连远在江东的孙坚也遣使送来玉玺残片,并言:

“昔日汉室衰微,群雄割据。”

“今有赵公,德配天地,功盖古今。”

“若不称帝,何以正名?”

刘备更是在荆州亲自修书一封:

“某虽布衣出身,亦知天命有归。”

“愿奉陛下为主,共守太平。”

赵信站在皇宫高台上,望着远方的山河,心中却无半分得意。他深知,这不是权力的游戏,而是一场责任的开始。

【第一步:择吉日,筹备登基大典】

赵信召集诸臣,召开“登基典礼筹备会议”。他郑重说道:

“我不是为了皇位而来。”

“但既然天下人都希望我承担这份责任,那我就必须担起它。”

“不是为了我自己。”

“而是为了所有愿意相信未来的人。”

经礼部与太史局推算,选定黄道吉日——十月十五日,于洛阳太极殿举行登基大典。仪式流程如下:

时间内容卯时初刻祭天于南郊,祈求风调雨顺巳时正刻太极殿登基,接受百官朝拜午时一刻宣布国号、年号,颁布即位诏书未时三刻开放宫门,与民同庆

赵信亲笔写下《即位诏书》:

“朕承天命,受万民所托。”

“自今日起,改国号为‘大光’,寓意光明普照,万物复苏。”

“年号曰‘开元’,象征万象更新。”

“凡我子民,皆得其所;凡我疆域,皆得其安。”

“若有不忠不孝者,必惩无疑。”

“若有勤政爱民者,当予嘉奖。”

【第二步:登基称帝,万国来贺】

十月十五日清晨,洛阳南郊,天坛之上,香烟缭绕。赵信身穿龙袍,头戴冕旒,焚香祭天,行三跪九叩之礼。礼成,百官齐呼: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随后,赵信缓步登上太极殿御座,正式称帝,尊号“光武皇帝”。他宣布:

“从今往后,我不再是赵信。”

“我是大光皇帝。”

“我将以天下为己任,不负万民所望。”

各国使节纷纷前来祝贺:

孙坚遣长子孙策入京献礼;

刘备亲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赴京观礼;

袁绍代表宗室进贡玉册;

北方鲜卑使者也送来马匹与皮毛;

西域商队送来奇珍异宝。

这一刻,洛阳不再是旧日残破的京城,而是一座真正的世界之都。

【第三步:设立内阁,强化治理】

赵信登基之后,深知不可独断专行。他设立“内阁”制度,由丞相周远领衔,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内阁成员包括:

成员职务职责周远首辅大臣总理全国政务李广户部尚书主管财政与税收刘修刑部尚书推行法治与监察张猛虎兵部尚书统领军队,整军备战孙思邈医部尚书推动全民医疗改革张昭礼部尚书恢复礼仪制度,推动教育关羽护国将军驻守边疆,保境安民诸葛亮参政院主事提出政策建议,监督执行

他还设立“参政院”作为咨询机构,吸纳各地士绅、商人、学者参与决策。赵信强调:

“我不是神。”

“我也可能犯错。”

“所以我需要你们提醒我。”

“只要是为了国家和人民好,任何意见我都愿意听。”

【第四步:发布《光武诏令》,巩固新政】

赵信登基后第一道诏令便是《光武诏令》,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四大方面:

政治改革:

设立地方议会,实行有限选举;

废除世袭制,推行科举选拔人才;

建立中央巡视制度,防止贪腐。

经济改革:

实施“均田制”,保障农民土地;

减免赋税三年,鼓励农耕;

扶持手工业与商业发展,设立自由贸易区。

军事改革:

设立“常备军”,统一训练与调度;

撤销地方私兵,收归中央;

加强边防建设,抵御外敌。

文化改革:

设立“光武书院”,培养新一代精英;

编纂《大光通典》,记录历史与制度;

鼓励民间讲学,推广儒释道三教并存。

此诏令一经颁布,举国振奋。一位老农感慨:

“我活了六十多年,从未见过如此仁政。”

【尾声:盛世初现,光耀千秋】

进入公元188年初,洛阳已焕然一新:

百姓安居乐业,市井繁华;

军队纪律严明,边境安定;

教育普及,识字堂遍布乡野;

医馆设立,瘟疫不再肆虐;

商贾往来,四海畅通。

赵信站在新建的“光武殿”前,望着远方炊烟袅袅,心中充满欣慰。他低声说道:

“这才是我想看到的世界。”

“不是靠刀剑打下的江山。”

“而是用智慧与仁爱建造的家园。”

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他也明白,只要坚持初心,就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