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之下:隐患渐显,危机初现】
建兴三年春,长安城依旧歌舞升平,百业兴旺。然而,在这繁华背后,却有几缕阴云悄然聚拢:
部分藩镇节度使借新政之名,行自治之实;
地方豪强借机兼并土地,赋税征收混乱;
监察院接连上报官员贪腐、滥用职权案件;
朝廷内部权臣之间暗流汹涌,党争之势初现。
李严察觉不对,私下进谏:
“陛下,天下虽安,然根基未稳。”
“若不及时整肃吏治、控制藩镇,恐生变乱。”
赵信沉吟许久,终是点头:
“朕知你忠心。”
“但改革如逆水行舟,一步不慎,便可能前功尽弃。”
他下令:
“命监察院彻查各地政务,凡贪赃枉法者,一律革职查办!”
“同时召集各路节度使入京述职,重申中央权威。”
然而,这一纸诏令,却成了风暴的导火索……
【魏博异动:罗绍威拒召,图谋自立】
最先反应激烈的,是魏博节度使罗绍威。他曾支持赵信登基,自认“开国元勋”,地位尊崇。如今被召入京述职,心中顿生疑虑:
“赵信是要削我兵权?”
“难道真要我交出魏博,回长安做个闲官?”
他密召亲信商议:
“诸位,当今圣上英明,但终究是外姓人。”
“我魏博子弟忠勇善战,岂能听命于他人?”
幕僚中有人劝道:
“大人若欲长久,可效仿旧唐藩镇之例,拥兵自守。”
“只要名义归顺,实际自治,便可保富贵无忧。”
罗绍威心动,遂借口“边防吃紧”,拒绝入京,并在魏州大修城墙、招募新兵。此举引起监察院注意,影卫司密报:
“魏博已扩军至五万人,粮草充足,似有异动。”
“民间传言‘魏王不出,谁主沉浮’,人心浮动。”
赵信震怒:
“朕待他以诚,他却背我以私!”
“看来,是时候让天下人看清谁才是真正忠良了。”
【朝堂之争:周通与李严对峙,党派初现】
与此同时,朝堂之上亦风波骤起。兵部尚书周通主张立即出兵讨伐:
“魏博若叛,必成连锁反应。”
“不如先发制人,调兵围剿,震慑四方。”
而宰相李严则力主缓和处理:
“若贸然用兵,恐激化矛盾。”
“应先遣使安抚,查明真相,再做定夺。”
两人意见相左,争论激烈,引得众臣纷纷站队。一时间,朝中分为两派:
强硬派(周通系):主张铁腕镇压,迅速行动;
温和派(李严系):主张政治解决,避免战争。
赵信陷入深思:
“若处置不当,内乱将起。”
“若过于软弱,又恐威信扫地。”
最终,他作出决定:
“先遣特使赴魏博,探其虚实。”
“同时命郭威率三万禁军,屯驻洛阳,以防万一。”
【民间动荡:民变四起,盗匪横行】
除了朝堂与藩镇的纷争,民间亦不安宁。随着经济复苏,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一些失去土地的百姓流离失所,沦为“流民”或“盗匪”。多地爆发小规模起义:
河南有“赤眉军”自称天命,攻占县城;
山东有“白莲教”秘密传教,煽动民众反官;
江南富豪勾结地方衙役,操纵赋税,民怨沸腾。
监察院密报:
“陛下,民间已有‘皇帝远,县官恶’之语。”
“若不整顿基层治理,恐酿大祸。”
赵信闻讯,面色凝重:
“朕以为安定天下,只需兵强马壮。”
“谁知最难治的,却是人心。”
他下令:
“设立‘巡按御史’制度,定期巡视各地,查办贪官污吏;”
“派遣‘义学先生’下乡讲授新政,化解误解;”
“对贫困百姓发放赈济粮,稳定民生。”
【尾声:风雨欲来,考验将至】
建兴三年仲夏,雷雨交加。赵信独坐太极殿,望着窗外倾盆大雨,思绪万千。他知道:
真正的挑战,不是边疆征战,而是如何守住这片江山。
他低声喃喃:
“朕愿为万民之君,而非万民之敌。”
“只可惜,人心难测,世事无常。”
李严轻步走入:
“陛下,魏博使者已到,是否接见?”
赵信缓缓起身,目光坚定:
“见。”
“朕倒要看看,他们到底想做什么。”
风起云涌的时代再度来临,这一次,敌人不在边关,而在庙堂与人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