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海战的硝烟虽已散去,泉州港码头的氛围却愈发凝重。林远蹲在永昌号残骸旁,指尖抚过船身焦黑的裂痕——那是葡萄牙人火药武器留下的灼痕。木板缝隙间还嵌着尖锐的铁刺,显然是对方撞角上脱落的部件。\"这样的撞击,即便双层隔水舱也难以抵御。\"他喃喃自语,身后苏婉娘抱着一摞海图,纸页间夹着几缕咸涩的海风。
消息传回京城,万历皇帝拍案而起:\"堂堂大明,竟被番邦船只肆意欺凌!林卿家,朕命你一月内拿出制敌之策!\"张居正将加急送来的密报递给林远,上面标注着葡萄牙人新造的三层甲板战船参数:\"他们的船体加厚三寸,撞角改用精铁铸造,还有荷兰人提供的新式回旋炮。\"
物流学堂的工坊内,十八盏油灯将图纸照得透亮。林远召集工部工匠、漕帮老船工和算术班弟子,在沙盘上推演战船改良方案。老船工王阿水用烟袋敲着模型:\"要防撞击,得学我们漕船的'龙骨锁扣',但海战瞬息万变,哪有时间手动加固?\"算术班弟子陈青突然眼睛一亮:\"用齿轮!就像船帆升降装置,遇敌时扳动机关,能自动撑起防撞结构!\"
经过七昼夜试验,初代防撞装置初具雏形。林远站在试验场,看着两艘仿制战船缓缓加速对撞。随着齿轮咬合的咔咔声,船首两侧弹出弧形铸铁护盾,与对方撞角接触的瞬间,护盾后方的弹簧装置缓冲了冲击力。但试验结果并不理想——护盾虽挡住了撞击,却因重量过大导致航速下降近两成。
\"得减轻重量,还要增强韧性。\"林远盯着破损的护盾陷入沉思。他突然想起海运联营司从暹罗运来的乌兹钢,这种西域特产的精钢质地坚韧且重量较轻。当第一块经过锻造的乌兹钢护盾安装上船时,工匠们发现其硬度竟能直接弹开普通箭矢。
改良后的防撞装置采用\"三级联动\"设计:最外层是可折叠的乌兹钢护盾,中层为蜂窝状木质缓冲层,内层则是加强版龙骨结构。林远亲自登上测试船,当战船以全速撞上礁石时,甲板仅轻微震动,齿轮装置自动回收护盾的机械声清晰可闻。\"成功了!\"苏婉娘攥着记录数据的竹简,声音因激动而发颤,\"航速损失控制在5%以内,冲击力削减七成!\"
然而,更大的难题接踵而至。乌兹钢产量稀少,仅凭现有储量,连十艘战船都无法装备。林远带着工匠深入工部铸铁局,尝试将乌兹钢与大明本土的\"灌钢法\"结合。经过三十余次失败,终于研制出新型\"复合精钢\"——以普通生铁为骨,表面渗碳并嵌入乌兹钢薄片,成本降低六成,强度却不输原版。
就在福船改造紧锣密鼓进行时,暗影小组传来急报:胡文远与葡萄牙人组建的联合舰队已在满剌加集结,共计二十八艘战船,其中半数装备荷兰人的长管火炮。林远展开新绘制的战术图,在战船模型上标注新增的炮台位置:\"光有防撞装置不够,我们的火器必须能在远距离压制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