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边关烽火:设计可折叠式军用运输车(1 / 2)

滑轮吊装技术在全国码头推广的捷报频传,林远却无暇庆祝。西北边境的狼烟与东南沿海的暗潮,如两把利刃悬在大明头顶。一日清晨,他收到加急军报:鞑靼骑兵突袭宣府,大同守军因粮草运输受阻,已陷入苦战。更令人揪心的是,现有的木制辎重车在塞外荒漠频繁损坏,二十辆粮车竟有半数因车轴断裂滞留半途。

\"掌柜,兵部急函。\"苏婉娘将牛皮信封递来,信纸边缘被火漆烫出焦痕,\"王崇古将军奏请支援新式运输器具,称传统车辆无法适应戈壁地形,且遇敌时难以快速转移物资。\"林远展开舆图,指尖划过蜿蜒的长城防线——从宣府到甘肃,上千公里的补给线如同脆弱的血管,随时可能被敌军掐断。

王崇古在西北戍边多年,推行\"封贡互市\"政策稳定边疆,却也深知后勤运输对军事防御的重要性。此时他的求援,让林远意识到革新运输工具已是刻不容缓。

物流学堂的工坊内,气氛凝重如铁。林远召集二十余名精通机械构造的弟子,将破损的车轴零件铺满长桌:\"普通木车的辐条在沙地上极易磨损,遇到沟壑更是不堪一击。我们需要设计一种轻便、坚固,且能快速拆解转移的运输工具。\"他想起在西北商道时,见过牧民使用的可拆卸车架,灵光乍现,\"若将车架设计成可折叠结构,遇敌时能迅速拆解隐藏,岂不是两全其美?\"

连续七日,工坊内灯火通明。弟子们尝试用不同材料加固车架:起初选用坚硬的榆木,却因重量过大影响行进速度;改用竹制框架,又在颠簸中容易开裂。直到陈念提出\"钢木复合结构\"——以精铁打造关节连接处,辅以韧性极强的枣木作为主体,既能承重,又可灵活折叠。

真正的突破来自对滑轮原理的延伸应用。林远设计出\"四轮联动折叠系统\":每个车轮通过齿轮与车架相连,拉动特制绳索时,齿轮带动车架向中心折叠,原本占地两丈的辎重车,可压缩成不足三尺见方的箱体。更巧妙的是,折叠后的箱体可堆叠成临时防御工事,顶部还能加装简易弩机。

当首辆原型车在通州城外的沙地进行测试时,众人屏息凝神。车辆满载千斤粮草,在碎石路上平稳前行;遭遇模拟敌军袭击时,五名士兵仅用半柱香时间便将车辆拆解并埋藏。\"但如何解决长途运输的人力问题?\"林远盯着车轮陷入沙地的痕迹,突然下令打造\"可拆卸式双辕\"——既可套牛马牵引,又能在必要时拆分成长杆,由士兵肩扛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