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秋,踏入大学的崔琰在省大金融系的课堂上,就已嗅出股市那股不同寻常的气息。彼时,上证指数一度惨跌至 998 点,市场仿若一片死寂的荒原,众多股票价格低得令人咋舌,跌破发行价的不在少数,可这看似绝望的谷底,却悄然孕育着变革的种子。
崔琰当时仍记得,在《金融市场学》课堂上,白发苍苍的教授神情凝重,在黑板上写下 “股权分置改革”,粉笔灰簌簌落下。“同学们,这是中国股市此刻最关键的议题。多年来,上市公司股权被生硬地划分为流通股与非流通股,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利益取向背道而驰,这严重制约着股市的健康发展。如今,这场改革便是要打破这一枷锁。” 教授的话语掷地有声。
后排的王浩推了推眼镜,率先开口:“教授,可这改革会不会引发市场动荡啊?非流通股一旦解禁,大量股票涌入市场,股价不得雪崩?” 教室里顿时响起一阵窃窃私语,不少同学面露担忧。
崔琰举手补充:“我觉得风险与机遇并存。股权分置改革能让股东利益趋于一致,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后,长期来看更利于股市发展。不过短期的波动确实难以避免。”
“话是这么说,但现实没那么简单。” 教室另外一个同学反驳道,“非流通股股东愿意让利吗?流通股股东的补偿方案能落实到位吗?这些细节处理不好,改革就是纸上谈兵。”
或许我们可以从试点企业入手,分析他们的改革方案对股价和业绩的影响,这样能更直观判断改革的效果。”崔琰道。
然而,当时的市场恐慌情绪依旧弥漫。财经媒体的声音透着忧虑:“今日股市再度下挫,投资者信心严重受挫,市场成交量持续低迷。” 但崔琰隐隐察觉到,这看似糟糕透顶的局势下,正涌动着新的机遇。
进入 2006 年,股市仿若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强势复苏。上证指数以 1163.88 点开盘,此后便如脱缰的野马,一路震荡上扬。省大金融系的宣传栏前,每日都簇拥着一群学生,他们仰望着不断刷新的股指走势图,眼中满是惊叹与兴奋。
“才几个月,指数就涨了这么多!这改革效果立竿见影啊!” 有同学感叹道。
课堂上,教授难掩激动之情:“同学们,瞧瞧这股市,股权分置改革成效显着,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逐步优化,业绩整体回暖,再加上宏观经济持续向好,合规资金大量涌入,这就是典型的牛市开端啊!” 在《证券投资分析》的课程中,教授着重分析了各行业的发展态势。
“有色金属板块,从年初就已崭露头角,驰宏锌锗的股价一路飙升,背后是全球有色金属价格的持续走高。而下半年,银行股接过上涨的大旗,招商银行、工商银行等巨头轮番发力,它们作为经济的血脉,业绩稳定增长,成为拉动指数的关键力量。”
崔琰一边认真记录,一边思索着如何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市场相结合,寻找投资机会,毕竟银行卡还手握对他来说算“巨款。”
“我觉得改革让市场更透明了,信息披露和监管都更严格,对我们投资者是好事。” 有同学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