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善意有价,人心无价(2 / 2)

而此刻,我只能继续走下去。

哪怕前方是荆棘遍野,我也必须证明一件事:

善意不是口号,它是制度,是责任,更是坚持。

夜路难走,但总有人愿意提灯前行。

我看着桌上的笔记本,轻轻合上。

这一刻,我忽然想起昨天夜里那位评论家对我说的话:

“有些人可以被改变,只要他们走在对的路上。”

那么现在,我想看看这条路,到底有多长。

我盯着手机屏幕,那条新闻推送在光线下显得格外刺眼:“李评论家发布新文《从‘怀疑者’到‘观察者’》,首次公开力挺林致远。”

我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几分。

李评论家,那个曾经在各大平台高调质疑“共联体”模式、讽刺我是“流量慈善”的人,居然会在这个风口浪尖上站出来?

我点开文章,快速浏览内容。

他的文字依旧犀利,但语气却少了往日的锋芒。

他承认自己最初是带着偏见来看待我的崛起,也坦承在深入调查后发现,“共联体”并不是一个空壳式的慈善噱头,而是一个正在摸索中建立透明机制的真实尝试。

> “我们总以为善意需要证明,其实更需要的是制度和监督。林致远或许不是完美的慈善家,但他正在做一件值得尊重的事。”

这段话让我心头一热。

我知道这不是单纯的赞美,而是一种立场的转变。

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像是一块投入舆论池中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转发量迅速攀升,评论区开始出现理性讨论的声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事实本身,而非谣言。

办公室里,气氛也随之变得轻松了一些。

赵慈善家看了文章之后只是点了点头,说了一句:“迟早的事。”

我却知道,这并不容易。

李评论家的立场转变,背后一定有更深的考量,也许是对真相的确认,也许是看到了更大的趋势。

但无论如何,这一刻,我们赢回了部分信任。

夜幕降临,城市的灯光逐渐亮起,窗外的风裹挟着初夏的温热吹进窗缝。

我在会议室召集了公益团队的核心成员。

“我们必须更快地回应质疑。”我看着众人,眼神坚定,“我们要做的,不只是行善,更要让善行看得见。”

我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方案,“透明追踪系统”,每一笔善款都能通过二维码实时查询流向,捐赠者可以清楚看到这笔钱什么时候到账、用于什么项目、由谁执行、最终成果如何。

“这不是应对危机的权宜之计,而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核心。”我继续说道,“只有当善意变得可查、可控、可追踪,它才能真正赢得公众的信任。”

会议结束后,大家陆续离开,只剩下我和周公益组织负责人还坐在原位。

她轻声开口:“林先生,你有没有想过,这件事的背后……可能不只是简单的举报那么简单?”

我没有回答,只是点点头。这个问题我也已经想了很久。

就在我们即将结束谈话时,她的手机响了一下,她看了一眼信息,眉头微皱,随即又松开。

“怎么了?”我问。

她摇摇头,露出一个淡淡的笑容,“没什么,就是有点意外。”

我没有追问,但心里却隐隐有些不安。

直到清晨五点,天还没亮,我的手机突然震动起来。

是她的信息。

【紧急汇报:首批培训的大学生志愿者中,有超过三成来自富裕家庭。】

我盯着这条消息,久久没有动弹。

阳光还未升起,城市仍在沉睡,但我已经感觉到,一场新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