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南方岛国求和,沿海地区重归安宁,百姓生活逐步恢复正轨。萧宇并未因眼前的和平而松懈,他清楚,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与全方位的发展。处理完沿海事务后,萧宇回到京城,立即投身于国家下一步的发展规划之中。
萧宇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完善的法律体系。当前,国家虽有律法,但随着社会发展,诸多条款已不合时宜,且存在漏洞,导致一些不法之徒钻空子,扰乱社会秩序。于是,萧宇向皇帝提议修订律法,皇帝欣然应允。
萧宇牵头组建了由法学家、资深官员和民间贤达组成的律法修订小组。他们广泛收集各地案例,深入研究前朝律法和其他国家的法律制度,力求制定出一部公正合理、全面细致且符合国情的法典。修订过程中,各方观点激烈碰撞,对于商业纠纷、土地产权、刑事案件量刑等复杂问题,小组反复研讨,权衡利弊。经过数月努力,新的法典终于修订完成。这部法典不仅明确了各类犯罪的界定和惩处标准,还对百姓的权利和义务做出清晰阐释,为社会的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交通建设方面,萧宇深知便捷的交通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当时,国内道路状况参差不齐,许多地区交通闭塞,严重阻碍了物资流通和人员往来。萧宇力主大规模的道路建设工程,他亲自规划路线,组织人力物力,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修路热潮。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萧宇选拔经验丰富的工匠担任监工,采用先进的筑路技术和材料。官道宽阔平坦,路旁设有驿站和休息亭,方便行人和商旅。道路不仅连接了各个城市,还延伸至偏远乡村,使农产品能够更顺畅地进入市场,促进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此外,萧宇还重视水路交通的开发,组织疏浚河道,开凿运河,加强了水系之间的连通,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运输效率。
然而,国家发展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北方,一个原本与中原王朝保持友好关系的游牧部落,因内部权力更迭,新首领上位后野心勃勃,妄图扩充领土,逐渐对边境地区产生了觊觎之心。他们频繁在边境地带活动,小规模侵扰时有发生,掠夺牲畜和财物,甚至与边境守军发生冲突,边境百姓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人心惶惶。
边境守将迅速将情况上报朝廷,朝堂之上一片紧张气氛。皇帝紧急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大臣们各执己见。有的大臣主张怀柔,认为游牧部落骁勇善战,贸然开战损耗巨大,可通过和亲、赏赐财物等方式安抚;有的大臣则坚决主战,认为对方屡屡侵犯边境,若不予以严惩,国家威严何存,边境永无宁日。
萧宇沉思片刻后,向皇帝进言:“陛下,单纯的怀柔或强硬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游牧部落机动性强,居无定所,若仅靠武力征伐,难以彻底制服;而一味怀柔,又会让他们觉得我们软弱可欺。臣以为,应恩威并施。一方面,加强边境防御,增设堡垒、烽火台,增加守军兵力,提高防御能力;另一方面,派遣使者前往,表明我们维护和平的诚意,同时警告他们停止侵犯行为。若他们听从劝告,可给予一定贸易优惠;若执意挑衅,再予以坚决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