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孤陋寡闻,愚蒙等诮(2 / 2)

所谓“孤陋”,其所指代的乃是个人的知识储备量较为有限,同时对于事物的理解及认识层面亦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这意味着个体在获取信息以及拓展思维方面受到了较大的束缚,难以全面且深入地洞悉各类学问和道理。而“寡闻”则进一步阐明,正因为自身所处环境或者条件的限制,使得此人听闻和目睹到的事物为数不多,从而欠缺丰富多样的知识积淀以及宽广辽阔的视野格局。

在此处,“孤陋寡闻”可能有两重意思,一则可能是作者在编写《千字文》过程中感觉到了自己的学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另一则就是作者周兴嗣一种谦逊的自我表述方式。他通过这般言辞来表明自身的才学尚浅,见识也不够宽泛,所知晓的世间诸事相较而言颇为稀少。但无论是其发自内心的感觉自己的才学不够,还是他自己低调的自谦,《千字文》在一夜之内编写完成,也着实展现了其博览群书,才华盖世了。我们可以理解他这种自谦之语既展现出了周兴嗣为人处世的低调作风,又从侧面反映出他对不断充实自我、提升学识修养的强烈渴望。

“愚”,形声兼会意字,最早见于战国文字。其字形从心,从禺( yu);从心,表示与心性有关;“禺”,在这里既表音又表意,可能取猴子相对人类来说较为愚笨、憨傻的特点作为寓意意;综合下来, “愚”就是心像禺一样迟笨。故此其本义是愚蠢,愚昧的意思。《说文解字》:“愚,戆也。从心,从禺。”由人的愚笨可被欺骗,引申出蒙蔽、欺骗的意思。 贾谊《过秦论》:“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引申出古人经常说“大智若愚”,有时人并以似愚而非愚,做事比较稳重、敦厚,故此,从正向引申为敦厚、厚重的意思;表达的是有一种质朴、老实的意味,与单纯的愚蠢有所不同,更多地是指一种性格上的厚重、不善机巧。《孔子家语》:“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王肃注:“愚,敦厚。”:在古代文化中,“愚” 常被用作自称的谦词,用于表示自己的见识浅薄、能力有限等,体现一种自谦的态度。诸葛亮《出师表》:“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蒙”(读作mēng、méng、měng),形声字,类似于现代的字形始见于战国文字。据说甲骨文就已经有了“蒙”(méng)字。甲骨文中的字形上部是“冖”(mi),表示遮盖的意思;下面是一个大眼睛下面加一个人的形状,表示的是与人或人眼睛相关;综合下来,表达的是盖住人头部的意思。战国文字中其字形从“艹”,从“冡”(měng);从“艹”,表示和草木相关;从“冡”,取的就是甲骨文中的源字形;这样一来,其造字本义变成用草木枝叶遮挡头部的意思;其表是盖住让人看不见的意思。由此,引申出遮盖、覆盖的意思。《诗经·唐风·葛生》:“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还有一说讲的是“蒙”的本义是指一种草的名称,即菟丝。菟丝,也称为菟丝子,为一年生缠绕寄生草本植物。《说文解字》:“蒙,王女(大片的菟丝)也。”说到女王可能让大家一脸懵,这和女王有啥关系呢?这要从菟丝子的名称来解释了。菟丝,又名女萝,在李白《白头吟》里就有:“谁使女萝枝,而来强萦抱”的诗句。这里的女萝,就是菟丝。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王女》:“《释草》:‘蒙,王女。'注:‘蒙即唐也,女萝别名。'案:女萝之大者,谓之王女。"这样就解释清楚了。

“蒙”,从大片的菟丝覆盖面积大又引申为覆盖的意思。被覆盖的东西也就对外界一无所知,从而由覆盖引申为蒙蔽、欺骗,表示通过遮盖真相来使人产生错误认识的意思。《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由被蒙骗进一步又引申为遭受、受到的意思,就像被某种不好的事情覆盖一样。《周易·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郑玄注:“遭也。”因为被遮盖而看不到真相,进而引申为愚昧、无知,即认知被遮蔽,不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战国策·韩策》:“民非蒙愚也。”在古代文献中,“蒙” 还有承接、继承的意思,这也是从覆盖的本义引申而来,有承接上一代的恩泽、事业等像覆盖物一样传递下来的含义。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以上都读作“méng”。

其还有另外一个读音“mēng”,和“méng”读音一样,有欺骗的意思。就如同我们常说的“被人蒙了。”又有胡乱猜测的意思。例如我们常说的“这次蒙对了”。还有发晕的时候也称之为“蒙”。我们常说说的“有点发蒙”。

“等”,是会意字,始见于战国,从竹,从寺。其字形中的“竹”,表示与竹子相关;而“寺”,最早有手持的意思,后来又发展为官署,简册是官府文书,故从寺(秦以官员任职之所,通称为寺),古代官曹之中整齐的简册谓之“等”,故此“等”的本义指整齐的简册。《说文解字》:“等,齐简也。从竹,从寺。寺,官曹之等平也。”《说文解字注》:“齐简也。齐简者,?简册齐之,如今人整齐书籍也。引伸为凡齐之称。凡物齐之,则高下历历可见,故曰等级。刀部云:‘则,等书物也。’”在这里,也给“等级”的来源作了解说。《吕氏春秋·召类》:“士阶三等。”

后来因为整理成册的竹简长短统一,所有其字义又引申为一样、同样的意思,既可以表示数量上的,也可以表示程度上的。《淮南子·主术》:“有法者而不用,与无法等。”一般简册摆放整齐、一致 ,故引申整齐的意思。从整理竹简装订成册,需要人用大量的时间去完成,所以,等引申出等待的意思。《字汇》:“等,候待也。”《史记·陈涉世家》:“等死,死国可乎?”用在人称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史记·项羽本纪》:“与樊哙夏候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

“诮”,其繁体字为“诮”,形声字,最早见于篆时期。其篆文字形由 “言” 和 “肖” 构成;“言” 字旁,表示和语言相关;“肖”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小,在 这里有轻蔑、小看的意味。二者结合,直观地体现了用言语表达轻视和嘲讽的意思。《龙龛手鉴》:“诮,呵也。”《说文解字》认为古文的谯字为诮。故此,其本义是责备的意思。《吕氏春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

综上所述,所谓“愚蒙等诮”所表达的含义便是一个人的头脑较为愚钝、思维混沌不明事理,处于一种蒙昧无知的状态之中。这也是周兴嗣的自谦之词。表达的是他认为自己比较愚笨、蒙昧,所创作出来的作品质量欠佳,缺乏深度与内涵,显得粗糙而拙劣;只能无奈地静候着外界的批评指责以及他人无情的嘲笑讥讽。如果能够一夜间完成《千字文》的周兴嗣还愚笨的话,世界上还能有多少聪明人呢?这句话进一步显示出周兴嗣低调、自谦的品质。

“孤陋寡闻,愚蒙等诮”的表面含义是作者说自己知识积累匮乏,认识范畴狭窄且浅显;同时缺少渊博的学识以及宽广的眼界,导致其所知所见极为有限。又由于自己的愚昧无知。即便绞尽脑汁去撰写文章,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难以令人满意,更无法完成圣上交付的使命。如此一来,便唯有静候他人的斥责与嘲笑罢了。

这实际上是周兴嗣写完整篇《千字文》后的自谦与感慨。利用一夜的时间,将一千个各不相同的字“组装”一篇完整的文章,他绝对是绞尽脑汁,耗尽心血;要不然怎么会一夜白头呢?“书到用时方恨少”,通过写这篇文章,周兴嗣可能感觉到自己的知识还是不够渊博,所以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同时,他也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凭借自己的才华,经过自己的一夜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篇作品。无论他怎样低调,怎样自谦,但这篇文章已经成为中华文学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了。

他不知道的是他一夜的煎熬造就了一篇流传千载的名篇巨着。这篇作品成为后世童蒙教育不可或缺的启蒙教材,而他的学识也通过这篇文章流芳百世,光耀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