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成婚(1 / 2)

易凡成功占据吴国皇都后,深知民心安稳的重要性,便迅速命人在吴国皇都的大街小巷张贴安民告示。告示上言辞恳切,向吴国百姓郑重宣称周国绝无奴役吴国之意,相反,周国一心想要引领两国携手共进,走向共同繁荣昌盛的未来。然而,吴国百姓在本国皇室的统治下生活了数百年,思想早已根深蒂固,对于周国如此突然的入主,内心满是疑虑与不安。一时间,街头巷尾流言蜚语肆意传播,各种揣测与担忧在人群中蔓延开来,有人说周国不过是打着繁荣的幌子,实则想掠夺吴国的财富;也有人担忧自己的生活将会天翻地覆,陷入无尽的困苦之中。

与此同时,慕雪凝在周国皇都密切关注着吴国局势,为了能让吴国尽快融入周国的统治体系,她精心挑选朝中最为干练的重臣,派遣他们火速前往吴国,着手建立全新的行政体系。这些重臣一到吴国,便雷厉风行地将周国的律法与制度逐步推行开来。然而,他们的行动却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遭遇吴国旧臣的强烈抵制。在吴国的朝堂之上,那些旧臣个个义愤填膺,纷纷慷慨陈词。他们痛心疾首地指责周国这一系列举措是在粗暴地破坏吴国传承已久的传统,让吴国百姓陷入了深深的惶恐与迷茫之中,仿佛平静的生活被生生撕裂,未来一片黑暗。

易凡身处吴国,敏锐地察觉到若想彻底稳固周国在吴国的统治根基,安抚这些旧臣是当务之急。于是,他精心筹备,亲自设宴,诚挚地邀请吴国的元老重臣赴宴。宴会当日,宫殿内灯火辉煌,美酒佳肴摆满一桌。易凡满脸谦逊,言辞恳切地说道:“诸位大人,周国此番所作所为,皆是出于一片赤诚之心,实实在在是为两国百姓谋求福祉。如今的吴国,历经多年战乱动荡,早已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周国上下一心,愿倾尽所有力量,助力吴国恢复往日生机,让百姓重新过上安稳富足的生活。”

话音刚落,一位白发苍苍、满脸沧桑的老臣便冷哼一声,毫不留情地反驳道:“易凡将军,你说得倒是轻巧。可周国的制度与我们吴国的传统大相径庭,如今这般贸然推行,就如同将一双不合脚的鞋子强行套在百姓脚上,只会让吴国百姓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是好。”

易凡对此早有准备,脸上依旧挂着温和的微笑,不慌不忙地回应道:“大人所言极是,切中要害。所以周国在推行新制度的过程中,必定会深入考察吴国国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会精心筛选、调整,让新制度最大程度贴合吴国百姓的生活习惯与需求,绝不会让百姓感到突兀与不适。”

宴会上,你来我往,经过一番激烈的唇枪舌剑,部分旧臣的态度有所缓和,他们开始意识到周国或许真有诚意。但仍有一些人态度强硬如铁,对易凡的话充耳不闻,坚决拒不合作。易凡见状,并未采取强迫手段,他深知强扭的瓜不甜,只是暗中密切观察,耐心寻找着分化瓦解他们的机会,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让这些旧臣彻底心服口服。

在民间,易凡也积极展开一系列行动。他不辞辛劳,亲自组织周国工匠与吴国百姓携手合作,一同投身到修缮因战乱损毁的房屋与道路的工作中。他们并肩劳作,汗水湿透衣衫,一砖一瓦、一锹一铲,慢慢修复着战争带来的创伤。同时,易凡还开设粥棚,每天清晨,热气腾腾的米粥便被分发给贫困百姓,解决他们的温饱之急。不仅如此,他还从周国引进先进的农耕技术,邀请经验丰富的老农,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吴国农民生产。从播种的时机、间距,到灌溉、施肥的技巧,无不耐心传授。

随着时间的推移,吴国百姓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周国统治带来的实际好处。破损的房屋得以修缮,道路变得平坦宽阔,肚子不再挨饿,农田里的庄稼也茁壮成长。渐渐地,他们心中对周国的敌意如同春日积雪,悄然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生活的一丝期待。

易凡丝毫不敢懈怠,一面不断加强军事部署,在吴国边境与重要据点增派兵力、加固城防,以防他国来犯;一面精心安排心腹之人,深入吴国朝堂与民间各个角落,全力稳定局势。朝堂上,他的亲信与温和派旧臣密切沟通,化解矛盾;民间,他们积极倾听百姓诉求,及时解决问题。就这样,经过数月的精心筹备与不懈努力,吴国局势逐渐平稳下来,秩序也在周国的悉心治理下步入正轨,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