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的部将们面面相觑,却无人敢再出言。曹操继续道:\"曹昂留守邺城,曹洪、曹仁、颜良、文丑辅之。记住,你们的任务是拖延张固进军速度,不必死守,我估计张固大军的粮草会是一处短板!\"
曹昂出列,单膝跪地:\"孩儿领命!\"
曹操的目光扫过殿中每一个人:\"此次战略转移,绝非败退。而是为了积蓄力量,以待来日反攻。诸君当同心协力,共渡难关。\"
议事毕,曹操留下荀彧单独谈话。两人漫步在后花园中,初夏的花草散发着淡淡的香气,与城中紧张的氛围形成鲜明对比。
\"文若,此次迁都,朝中恐有非议啊。\"曹操望着池中的游鱼,似有所指。
荀彧淡然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当年高祖屡败于项羽,终有垓下之胜。一时得失,不足为虑。\"
曹操突然问道:\"你可知孤为何最终采纳你的建议?\"
荀彧摇头:\"在下不知。\"
\"因为你看得最远。\"曹操长叹一声,\"孤这些年东征西讨,看似势大,实则根基不稳。河北新定,民心未附。此番挫折,或许是天意,让孤有机会重新审视全局。\"
荀彧眼中闪过惊讶之色,随即欣慰道:\"丞相有此胸襟,何愁大业不成?\"
曹操笑了笑,突然话锋一转:\"对了,天子那边...反应如何?\"
荀彧低声道:\"陛下初闻迁都,加上之前的事,颇为不安。但经臣解释后,已无异议。\"
\"哼,他敢有异议?\"曹操冷笑,随即又收敛神色,\"罢了,这一路上要好生伺候,莫让天下人说孤怠慢了天子。\"
\"在下明白。\"
七日后,一切准备就绪。清晨,邺城南门大开,一支庞大的队伍缓缓驶出。队伍中央是天子銮驾,四周由虎豹骑严密护卫。曹操乘坐一辆不起眼的马车,混在队伍中段,这是荀彧的建议——避免成为刺客目标。
城墙上,曹昂目送父亲远去,直到队伍消失在晨雾中。身旁的曹洪低声道:\"世子,我们真要死守邺城吗?\"
曹昂摇头,眼中闪烁着与年龄不符的成熟:\"不,父亲的意思是...象征性抵抗后,及时撤退。\"
曹洪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丞相果然深谋远虑。\"
与此同时,邺城以北三十里处的一座小山上,几名斥候正密切注视着南迁的队伍。其中一人低声道:\"速报主公,曹操果然挟天子逃往南皮了!\"
另一人疑惑道:\"奇怪,曹操为何不亲自留守邺城?那可是他的根基所在啊。\"
年长的斥候冷笑道:\"你懂什么?这才是曹操高明之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走,速速回报!\"
……
邺城外围,张固大营。
连绵的军帐如同灰白色的蘑菇,密密麻麻地覆盖了邺城南面的原野。时值盛夏,烈日炙烤着干燥的土地,营中尘土飞扬。
士兵们三三两两地聚在帐篷阴影处,擦拭着武器,偶尔抬头望向那座高耸的邺城城墙,眼中既有渴望也有疲惫。
中军大帐内,张固正盯着案几上的地图出神。眉宇间已经刻着几道浅浅的皱纹,那是常年征战留下的痕迹。
他身披轻甲,腰间佩剑未曾离身,即便在营中也保持着随时作战的姿态。
\"报——!\"一名传令兵急匆匆闯入大帐,单膝跪地,\"启禀主公,濮阳援军已至十里外,领军的是丁修与马岱两位将军!\"
张固眼中闪过一丝喜色,但很快又被忧虑取代:\"粮草可曾一并运到?\"
传令兵低下头:\"回主公,丁将军说...粮草只够五日之用。\"
张固一拳砸在案几上,震得地图卷起一角。他强压怒火挥手让传令兵退下,转身望向帐内两位谋士——诸葛亮和郭嘉。
\"孔明,奉孝,你们都听到了。\"张固声音低沉,\"我军虽有十余万之众,但粮草已见底。若再攻不下邺城,恐怕...\"
诸葛亮轻摇羽扇,眉头微蹙:\"主公勿忧。曹操北迁,邺城守军士气必堕。只需再围半月,城内必乱。\"
郭嘉却摇头:\"孔明兄所言固然有理,但我们的士兵也要吃饭。今早各营已报,口粮减半,士兵怨声渐起。若无粮草接济,恐生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