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朝是不喜欢革命者的。
封建王朝对革命者的镇压,本质上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必然选择。
革命者直接挑战封建王朝的";天命所归";,动摇其统治根基。如陈胜吴广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李自成高呼";均田免粮";,均触及封建统治的核心利益。
面对革命者,他们会动用法律手段,军事围剿,辅以思想控制进行管辖和镇压。
因此,听到革命者三个字,帝王臣公们都不说话了,纷纷屏住呼吸听赵定安说。
“1866年即清同治五年,孙中山出生,名文,字载之,号逸仙。这一时期,清廷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正在推行‘洋务运动’,试图通过技术革新挽救统治危机。太平天国运动结束不久,清廷统治仍面临地方割据和农民起义压力。”
“1879年随母赴夏威夷檀香山,进入教会学校接受西式教育,开始接触西方思想。这一时期,中法战争爆发,清廷战败后签订《中法新约》,丧失对越南宗主权。”
“1892年即光绪十八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后在澳门、广州行医,目睹社会腐败,萌发革命思想。此时,洋务运动进入尾声,甲午战争前夕,清廷军事与工业改革暴露严重缺陷。”
“两年后,上书李鸿章提出改革未果,同年11月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纲领。同期,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惨败;次年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赔款2亿两白银。”
“光绪二十一年,策划广州起义,事泄失败,流亡海外。同期,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公车上书’,维新变法运动兴起。”
[主播这样讲好清晰。]
[+1很需要这样的对比,以前学习的时候老记不清楚。]
帝王臣公们意识到了,这是之前赵定安讲过的,那些蛮夷用“奇技淫巧”轰开天朝上国大门的时期。
再次听到那些战役和条约,他们觉得自己的拳头又硬了。
不过,如果是这个时期出现了革命者,那也是大幸之事。
朱元璋反倒更觉得奇异。
他当年推翻北元写的谕中原檄中喊的就这口号。
但他总觉得,这个孙中山的意思和他的意思,天差地别。
赵定安当年学近代史学得很痛苦,记不住背不熟,他缓了口气才继续说道:“光绪三十一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正式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这个时候,清廷推行预备立宪,试图缓和矛盾,但改革迟缓;日俄战争结束,日本控制东北南部,列强瓜分中国加剧。”
后进入的帝王臣公们算是意识到,这时候的中国到底有多废物了。
人家打架,结果把你瓜分了。
这不对吧?!
“先前说,孙中山也喊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但和朱元璋相比有几点不同。”赵定安道,“革命对象从蒙古族转向满族,指向清王朝的统治民族,政治目标从恢复汉族政权升级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将传统华夷之辨转化为近代民族主义,强调五族共和理念。”
朱元璋抱着手理解着,然后发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也是个革命者啊!
不止是朱元璋,赵匡胤那些开国皇帝也意识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