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公堂问口供 济公巧断垂金扇(2 / 2)

读济公传 文明观测员 1271 字 1个月前

知县即命王雄、李豹速去传唤。

话分两头,郑氏自被舅母接回后,次日央求舅母调解,马氏前往李家,却被拒之门外且受辱。马氏归家述说,郑氏悲痛欲绝,马氏亦不再愿涉入。早餐时分,一位约六旬老妪造访马家,见郑氏便问:“此女何人?”马氏介绍:“乃吾甥女,嫁与李文龙。”老妪感叹:“如此佳人,怎会嫁给那寒酸书生?实为可惜。”马氏叹道:“今已被休。”

老妪闻言笑道:“分了也好,免受那份罪。如今自由身,我给你介绍个人选如何?卞虎,前兵部尚书之子,近来家道中落,正寻续弦。嫁过去便是当家主母,锦衣华服,珠翠满箱,岂不美哉?”郑氏反问其年龄,老妪自称六十八,郑氏驳斥道:“愿您长寿,但高龄更应言语积德,勿拆人家庭。请回吧。”老妪遭拒而去。

未几,又一四旬妇人登门,言辞相似,力促郑氏勿恋旧情,重提卞虎婚事。郑氏再次拒绝,心中暗觉蹊跷:“四媒人均提一姓,其中必有隐情。或许卞虎欲借此离间我夫妻。”计上心头,郑氏决定:“我应允婚事,但须五百两银子予李文龙,助他攻读并抚育孩儿。婚礼之夜,我暗携利刃,探卞虎真意,一旦证实其诡计,即手刃之以证清白,也让李文龙知晓真相。”于是,郑氏向媒婆应允,条件如上。

媒婆欣然领命,次日复返,言一切妥当,晚间即迎娶,银两与花轿随后即至。

正当交谈间,门外传来敲击声。赖子开门,原来是两名公差。公差声称奉命传唤郑氏、马氏及赖子至衙门。马氏惊问究竟,公差答:“李文龙告你们。”马氏无奈,只得托人照看家门,与郑氏、赖子同赴公堂。

公堂之上,李文龙之子一见母亲,即嚎啕大哭。知县问明郑氏身份后,观察其衣着朴素,询及被休原因,郑氏表示不解。知县再问是否愿与李文龙复合,郑氏以忠烈自许,表露愿随夫之意,并透露其舅母调解失败及连续四位媒人提及卞虎之事,疑心卞虎幕后操纵,图谋不轨。知县追问郑氏是否答应婚事,郑氏坦承已应,但动机在于借机为李文龙索银五百,助其学业及养育孩子,并计划在婚夜刺杀卞虎,自尽以证清白。

知县听罢,点头示意将郑氏暂带下堂,换马氏上堂。面对风姿绰约的马氏,知县询问为何不为郑氏夫妻调和。

马氏恭敬答道:“回禀大人,小妇前往李文龙宅,奈何门不开且遭受辱骂。我便对我甥女言,若愿留居此处,我以女红维生,足以供你二人餐食,再嫁由心,我实难干预。至于婚事,皆由媒妁之言,她自作应允,小妇并未怂恿。”知县听罢,觉此案愈发扑朔迷离,遂转向僧人请教:“大师,此事如何是好?”僧人沉吟片刻,提议:“请将马氏暂行带离,随后传唤赖子前来。”

知县采纳意见,单独问赖子:“但说无妨,实话则赏新衣、赐美食。”赖子心智单纯,连连摇头:“不晓,不晓。”知县又试:“你可听见你母与人密谋对付你姐?”“不晓。”无论问及何事,赖子一律以“不晓”应之。知县陷入困境,复向僧人求助。僧人遂召王雄、李豹至侧,低语一番,二人连连颔首。